“南绍北代”的说法,历来就有,指全国两大黄酒生产基地,南派看绍兴,北派看代州(今代县)。
正是这一传统酿造技艺的传承,让忻州市代县黄酒产业成为全县带动农民脱贫、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也是近年代县推动转型发展着力破解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认为,乡村振兴要先“活业”,产业发展起来,才能“活人”,有人看到机遇后愿意留下来从事这项产业,最后才能“活村”。
由此看出,代县黄酒特色产业能否成为翘起“产业兴农、品牌兴农,推动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支点,意义非凡。
如何破题?代县从政府到企业层面正寻求答案。
让“非遗传承”黄酒项目成为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代县,位于我省北中部,拥有丰富铁矿资源,是典型的资源依赖型县域。但新时代面临新使命,转型发展怎么转?
“代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型发展中,一方面是重点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打造特色小杂粮种植与加工品牌,实现两翼并进。”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说,“目前,雁门关5A级景区已成功引入浙江银泰文旅集团进行战略投资合作;将传统名产代县黄酒打造成新的特色产业、拳头产品,急需破题。”
“代县主要农作物有黍米、玉米、高粱等。”12月5日,代县农村农业局局长刘文龙向记者介绍,“代县黄酒是依古法工艺酿制,以当地黍米为原料,酒质醇厚,是中国北派黄酒典范。明清时期,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但以往多为家庭作坊,适合小规模生产,市场化程度不高。”
“黄酒酿制技艺看似简单,但有制曲、发酵、熟化、熬制、焦糖炒制等多个工艺过程,只能由经验丰富的技工操作,要凭目观、手感及鼻闻来控制,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四达酒类饮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全锁说。
“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顺应功能农业、食品农业发展趋势,就要依托代县黄酒‘非遗传承’产业项目,带动全县半坡地区万亩黍米种植基地的发展,让数千贫困农民靠种植黍米和在黄酒企业打工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致富路,前景广阔。”刘文龙说。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的亮点和活力
黄酒的“南绍北代”历史悠久,其品质各有千秋。从目前看,可用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来形容,绍兴黄酒做得风生水起,而代县黄酒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如何让“北代”黄酒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亮点?
业内专家指出,“‘健康’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黄酒被誉为“液体蛋糕”,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具有活血祛寒等多重功效。
代县黄酒其功效不言而喻。1984年、1988年评为省优质产品;2009年6月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黄酒的价值还未充分挖掘与体现,随着人们健康养生认识的提高,消费会逐渐转向低度养生酒,这对黄酒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面对现实,代县黄酒缺失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说到底是创新不够,让黄酒产业百花齐放的路还需奋力创新。
尽管在2019年代县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以“一红三黄”为基础,实施谷子连片种植1.7万亩,黍子连片种植1000亩……有效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但期许产业龙头的带动和引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已投资3000余万元、占地62亩、年产3000吨高、中、低档黄酒的山西四达酒类饮料有限责任公司脱颖而出。2011年6月该公司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单位,先后荣膺“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会员单位、“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
从“抱残守缺”到“鼎故革新”的转换
“代县黄酒产业发展离不开品牌建设、内在品质的提升以及产业链的延伸。”省农科院营养学研究员周柏玲说。
12月6日,由四达酒业主办的“藜麦黄酒、高端时尚”新品发布会,拉开了黄酒革新帷幕。该公司与天津科技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引进现代生物科技,创新酿造工艺技术,历时三年,成功研发了藜麦黄酒,成为当地文旅互动的一款地域特色拳头品牌。
在今年4月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四达酒业酿制的黄酒,引起了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杜丽萍的高度重视,并达成校企合作意向,共同成立北派黄酒研发中心,开发代县黄酒,促进黄酒品质提档升级。
目前,代县四达、贵喜、代王、代康、老高家等黄酒企业年产黄酒近万吨,产品行销我省晋北、晋中以及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陕西等北方十多个省市,但与“南绍”相比,收益甚微。
代县副县长李勇刚说,“现在代县黄酒迫切需要市场的整合力,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意识,加大研发力度,嵌入雁门文化元素,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代县黄酒做大做强,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代县黄酒,爱上代县黄酒。”(欧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