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区马庄山头村,有一个叫"山头窑址"的地方。僻静的县乡公路边儿,一座砖墙围起的普通宅院,黑色的大门两侧,是一副简单的楹联:传承苏氏琉璃,弘扬山西文化。楹联琉璃质地,黄底蓝字。黄,是宫廷黄。蓝,是孔雀蓝。
色彩斑斓满目新
任谁都不会想到,这寂寂乡野处,这黄蓝两色的琉璃背后,却有着绵延了几百年跌宕起伏的家国故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太原传统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苏氏琉璃历经风雨,传承不衰。
皇家御用装饰件
琉璃,在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品类,而山西是中国琉璃的主产地,琉璃烧造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琉璃艺术之乡”。其中以太原、阳城、河津、介休的匠师最为出名,形成了太原苏氏、阳城乔氏等四大门派。千余年来,这一行业之所以能相承不衰,靠的就是代代相传。
苏氏琉璃放异彩
现在能看到的古代保留下来的许多琉璃制品,大多出现在全省各地的庙宇及众多古建筑的屋面上,还用在牌坊、高塔、碑碣、影壁、神像、狮子等处。山西琉璃不仅是建筑材料,也多用于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及饰件,种类繁多。
龙腾盛世壁生辉
除了山西各地的琉璃艺术品外,还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等皇家园林和陵寝所有琉璃屋面瓦件、牌楼、龙壁、门斗等琉璃装饰构件,都是山西赵姓及后来苏姓琉璃匠人的杰作。
“我家的‘宫廷黄’在明清期间给故宫烧的琉璃瓦颜色非常漂亮,都是用咱们东山的矿物原料。我爷爷讲,那时家里有骆驼队,烧好的琉璃瓦用骆驼送往北京故宫,气势非常大。”说起这些故事,苏式琉璃第八代传人苏永军满脸自豪。
窑火相传留绝技
宫廷黄、孔雀蓝,这一绝技让苏氏琉璃在600多年前一度达到鼎盛。翻阅史料发现,从1522年明朝嘉靖年间,太原苏家琉璃就专供皇宫使用。之所以能被皇家看中,除了传统的烧制技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琉璃瓦的颜色是他人无法复制的“宫廷黄”。1979年春夏之间,经省文物局专家考察认定,东山马庄山头村是山西琉璃的发祥地,要求当地政府给予支持,并与苏家联系,恢复琉璃的生产。听此消息,当时在郝庄陶瓷厂当八级窑炉工的苏家后人苏杰喜出望外,全力以赴给予支持。
古村古窑孕奇珍
同年7月,苏杰请来盂县擅长手工捏制兽脊的郝常清老师傅,又请来寿阳做瓦工的张师傅,亲自设计釉、素两种窑炉,将秘而不传的制釉技术传给葛原生,随即成立了郝庄公社琉璃厂并正式投入生产,为市园林局、市文管会、晋祠等处提供琉璃瓦件,解决了当时文物古建修复和园林景点建设对琉璃瓦的急需。
非遗文化重传承
苏永军依稀记得,当年爷爷苏杰将秘不传人的制釉技术传给了嫡传弟子葛原生,兴办了郝庄公社琉璃厂,太原永祚寺山门前的龙壁,就成为苏杰和葛原生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一丝不苟技艺精
“琉璃制作是一门综合技艺,要经过备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等几个阶段。首先就是塑形,这个要求很严苛。”苏永军面对眼前正在塑形的一头狮子说,第一眼要把狮子的面部突出来,两只眼睛必须对称,每个部位的轮廓、纹理要清清楚楚。其次就是素烧,经过1180℃高温烧制,成白色坯胎,再根据客户要求上釉色,经过950℃的烧制,就成了咱们看到的带颜色的琉璃。
凝固艺术放异彩
山头孔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自恢复生产以来,为挖掘和传承山西琉璃的核心技术孔雀蓝釉,做了近3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修复各个时期古迹及仿古建筑大量使用孔雀蓝琉璃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特色产品夺天工
苏永军介绍说,“宫廷黄”是苏氏琉璃独有的,只有用东山特有的矿物质原料才能烧制,是苏家数代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试验和研究最终确定的釉彩配方。琉璃制作,配制釉彩技术含量最高,也是每个工匠的成名绝技。在苏氏琉璃所擅长的众多色彩中,尤以孔雀蓝釉最为名贵。孔雀蓝、孔雀绿、孔雀紫这三种顶级色彩,被称为“苏三彩”,是祖辈们一辈一辈传下来的技艺。他说,研制孔雀蓝釉的繁复程度,很难用语言表达,费尽了师徒的心力,终于将尘封于历史记忆中的苏氏琉璃完美地重新呈现。2008年,苏氏琉璃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几年时间,苏式琉璃传人苏永军顺应时代,成功地将煤燃料改为电和燃气,解决了琉璃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将琉璃由只用于建材领域拓展到了文创领域,以琉璃艺术制作的书法匾额,把书家提供的纸质作品包括印章,原汁原味地用琉璃烧制出来。随后,各种琉璃文房用品和摆件相继试制成功,古代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苏氏琉璃实现了产品的转型升级,充实和弘扬了中华牌匾文化,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