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毛泽东在国内外的威望很高,但他从来都是反对个人崇拜,多次在中央文件上作出正式批示,不准称“毛泽东主义”,对使用“毛泽东思想”字句也是改了又改,尽量少用或者不用,避免突出个人,也不为自己谋取特权,更别说干违法乱纪的事情了。然而,在他去世几十年后突然爆出一个“秘史”,说彭德怀骂萧华为毛泽东“选妃”,且经过一些人的演绎、添油加醋,形成如下几种“版本”:
(1)萧在总政文工团为毛选妃侍寝,被彭骂为“公公”——50年代,总政文工团成立,萧华亲自挑选团员进中南海为毛泽东伴舞。彭德怀对毛的“宫廷”生活十分反感,曾多次公开批评毛泽东,并大骂罗瑞卿、汪东兴“不干好事”,萧华是“公公”,专干缺德事。
(2)彭德怀拍着桌子对萧华大吼:“我警告你,不要再把文工团的女孩子往主席那里送!不要再干这种选妃的事!”
(3)毛泽东入主中南海后,便要罗瑞卿、萧华、汪东兴为其物色舞伴。
(4)因彭曾指着他骂过“选妃”,1959年萧华在庐山会议批彭时带着很深的个人成见。
这段“秘史”看起来,当事人姓氏名啥都一一列出,有前奏,有尾曲,且都是名人名将,似乎煞有其事,活灵活现。但细究起来,却都语焉不详,无时间、无地点,难避捕风捉影之嫌。
其实,中央警卫团还真有组建一个文工团一事,“秘史”还真有那么一些影子。
此事起于朝鲜停战期间。
1953年夏,在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期间,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告诉彭德怀说:“最近中央有个电报,中南海要选调文工团团员,条件要求太高不好选。”
彭德怀说:“拿电报来看看。”
这份电报列出了选调文工团员三个条件:一是政治上可靠;二是有一定的文化和技术水平;三是容貌端正。彭德怀一看,当即递了回去,并且对李志民说:“这个电报不是中央写的,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肯定不知道。你们能选则选,不能选,就等我回国查明再说。”
“你如何知道主席不知道?”李志民奇怪地问。
“肯定他是不知道,电报不是他写的!”彭德怀肯定地说。
他如何知道这不是毛泽东写的?原来,他能辨别毛泽东电报真伪,并且曾经还因此成功识破过敌人的诡计。那是1929年初。当时他率平江起义改编的红5军上井冈山不久。为了破坏彭德怀与毛泽东以及红4军与红5军的关系,国民党特务机构特地伪造了一封电报,大意是毛泽东命令“老井冈山的部下”×××把彭德怀抓起来,当做“AB团分子”杀掉,以达到铲除异己的目的。特务有意让伪造的电报落到红5军某将领手里。当有他拿着电报找彭德怀时,彭德怀看了一眼,立即就指出说:“这个电报是借刀杀人!”
“明明是缴获的敌电报,你怎么能肯定他们不会杀你呢?”这位将领不放心地说。
彭德怀说:“不是的就是不是的,不要多说了!”
此时红5军才来井冈山,两军乃至将领之间,甚至主要领导人彭德怀和毛泽东之间,以前并不很了解,交往也不多。而历史上,梁山好汉杀白衣秀士王伦和王伦要杀晁盖、宋江等人之类夺寨守寨的事情举不胜举,对兵家来说更是常事。而彭德怀为何如此肯定这是借刀杀人呢?除了对党组织的信念之外,还一个关键在于:他能分辨毛泽东电报的真假。
他为何有如此过人的能力?
难道两人约定过什么暗号?不是。
不过,奥秘还真有。那就毛泽东和彭德怀各自不同的“细心”上。
为避免手下将领们执行任务时因看错数字而发生错误,毛泽东下命令时,落款日期必为“语文字”,即如3月24日,决不会写成阿拉伯数字,必定为“三月二十四日”或“三月廿四日”。这样,其他人就不会看错,如将“3”看成“5”或“8”。毛泽东的这个习惯,无不与他做事的严谨和细致有关。而貌似粗人的彭德怀性格也是粗中有细。细心的他阅看过几封毛泽东的电报,便掌握了他的这个“特点”——这就是他辨别毛泽东电报真假的“秘密武器”。
这次由于他及时识破敌特的假电报,避免了红5军对毛泽东的怀疑,也使得特务的阴谋破产,历史上自相残杀式的内乱在红军中消逝于无形。
毛泽东如何写电报,彭德怀在井冈山时就知道“秘密”。现在这份来自党中央的电报,他一眼自然能看出是不是出自毛泽东之手。于是,有上面的对话。
彭德怀说的还真没错,毛泽东根本就不知此事。
那这封中央电报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为了使得中央领导在紧张工作之余能放松、休息一下,中南海机关一直保持延安以来星期六晚开舞会的传统。但由于男工作人员占多数,每次举办舞会前,有关部门都得临时从北京各部队文艺团体抽调部分女演员来伴舞。另外,也没有乐队,也得从外面请。这样既不方便,也不利于安全保卫。因为进入中南海和领袖们接触的演员和乐队人员,保卫部门都要进行严格审查。而每个人的情况,保卫部门不一定马上就查得十分清楚,没任何遗漏。若人员变化,更增加审查的负担。即使是同一人,也可能发生变化。万一出了什么纰漏,责任太重太大了。若是碰上文艺团体已有演出安排,女战士和乐队就调不来。因此,临时抽调人员不是办法。1953年夏季,保卫部门便酝酿组建中南海文工团。
经罗瑞卿同意,有关部门决定以公安部名义,致电各兵种和大军区,抽调一些文工团员组成,中南海文工团隶属中央警卫团。7月,电文经军委会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批准发出。
这就是中南海选调文工团员的由来。在朝参战的志愿军总司令部,作为一个大军事单位,自然也收到了这封抽调人员的电报。
彭德怀从朝鲜返回北京后,参加中央军委例会。作为军委副主席,他没忘问起这件事。萧华说:“这个电报是我签发的。”
彭德怀当即批评说:“不应该以中央名义去向下面调文工团员,特别是第三条不好。”
这就是全部事情的由来。尽管已经下了文,但这件事被彭德怀叫停了。
11月2日,萧华在给毛泽东写报告检讨处理电报中的一些错误,也将此事列入其中。检讨报告说:最近,我在处理电报中犯了错误,7月9日批发公安部为中央警卫团抽调文工团队员的电报,当时只注意到保证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问题,而未考虑到电报可能发生的政治影响,后经彭德怀副主席指出,才发觉错误。毛泽东审阅时,在报告上批示:
刘、朱、彭、罗瑞卿、周阅,尚昆处理。
根本不应设此文工团,三反后又发生此事是不应该的。萧华只负批发电报的错误,根本的错误在公安机关。
毛泽东
1953年11月5日
毛泽东在批语中分别点名要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罗瑞卿、周恩来阅,虽然为萧华划分清楚了责任,但语气极为严厉。对设文工团一事,他的态度是“根本不应设”、“是不应该的”,并且还以惯有的高超的文字功底在“文工团”前加上“此”,以示“不屑”、“不好”。而加“此”的做法,他以前只在对国民党顽固派、美国政客才这么用过。毛泽东要“选妃”吗?不仅不是“妃子”,连组建文工团都不都同意。
他对此事特地做了严厉批示,随后又要求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去处理。筹建中南海文工团一事,遂被完全搁置。
谁知过了半年后,罗瑞卿再次提出组建中南海文工团之事,理由还是中央领导的安全问题。随后,中央如何批准了组团的细节不详。组建文工团之事还是获得了有关部门批准,且由中央警卫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化宇分管。
于是,中央军委抽调合格演员到中央警卫团报到的命令下达全军各文艺团体主管部门。随后,华北军区、华东军区、总政治部、志愿军、空军、海军6个单位的文工团共选调了40人左右。由于是解决舞伴问题,自然都是女的。人员陆续到齐后,文工团算是成立了。
但是,此事一波三折,又遇到名称问题。
文工团员由中央警卫团分管,本应叫中央警卫团文工团。可它又不是像其他文工团那样,如空军文工团为空军服务,海军文工团为海军服务,即不是为中央警卫团服务。并且,她们的业务和演出并不由中央警卫团管。结果,讨论来讨论去,也没个正式名字。有人称之“文艺小分队”,也有人叫“文艺宣传队”。所谓“中南海文工团”、“总政文工团”,不过是后来人的臆想之说。
文工团组建后,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器乐队,水平挺高。团员们把一些熟悉的传统乐曲、民歌和根据地传唱的老歌改编成舞曲,听着很亲切,平时进行演奏;一是演出队,包括声乐、舞蹈和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当然,演员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星期六陪中央领导们跳跳舞。
文工团组建的目的就是为丰富中南海机关的娱乐生活,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住居和办公的春耦斋为重点。但成立以后,由于水平较高,演出效果非常好,在中南海十分受欢迎,各单位举办舞会都来邀请她们,甚至国务院机关在紫光阁举办舞会,军委在居仁堂举办舞会,也邀请她们去参加、伴舞。这些机关有邀请,文工团就去,若与春耦斋舞冲突,就给春耦斋让路。因此,事实上,她们并非全为党中央领导服务,而是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机关工作人员活跃文艺生活服务的演出团体。
然而,这样一个很受欢迎的文工团,最后毛泽东还是下令解散了。
1958年全国军队实行大精简。精简决定中规定,军和军以下单位不得保留文艺团体的建制,只有大军区以上单位才可保留。中央警卫团不能例外,因此属下不能继续保留文工团。有人请示毛泽东。他吩咐说:“文工团要撤销。不过,对团员们要妥善处理。”
文工团撤销时,团员们纷纷响应毛泽东和党中央号召,要求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结果,多数人去了北大荒农垦建设兵团,还有人去了甘肃、湖南、浙江、福建等艰苦地方,只有少数几个人留在北京,去了总政文工团、北京军区文工团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这些文工团员在中南海生活、工作四年之久,不少人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人十分熟悉。文工团散伙时,毛泽东亲自送别即将去北大荒的女战士,和她们合影留念。以后,还在一段时间,和她们保持通信联系,鼓励她们好好工作,有困难来找他,宛如一位老人对孩子们慈爱有加。
文工团解散了,然而,事情却没结束。1959年,在庐山会议和随后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有人抓住彭德怀说过“选妃子”这句话,说他这是诬蔑毛主席是皇帝,攻击毛主席。彭德怀解释说,他当时对选调文工团员的想法是,事情虽小,若被下面误认是毛主席这样做的,影响不好,时间一长沿袭成风,事情就不小了。这是为了维护党和毛泽东威信的考虑。并且,他特别声明说:“至于这种想法对不对,我自己负责。我绝没有攻击和诬蔑毛主席的意思。”可此事还是被人硬是说成是彭德怀“反党”的“罪证”。
毛泽东去世后,彭德怀平反了,所谓“选妃子”而泼给彭德怀“反党”的污水罪证全部烟消云散。谁知再隔若干年后,有人却又拿这件事污蔑说毛泽东“选妃子”,进行栽赃。一件与毛泽东没多大关系的事情竟成了个别人污蔑毛泽东的把柄。
可笑乎?
好在历史不是人们想抹黑就黑,想抹白就白,它本身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即使抹黑了,真相也总会大白于天下。此事就是一例。而从这件事的前后处理过程中,相反,我们更可看出毛泽东是如何严格要求自己,如何严格要求身边人,又是如何关心、爱护战士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