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几年越来越火的二手市场不难发现,消费者是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性价比较高的小样,尤其是在美妆市场,“小样生意”的兴起,为众多消费者提供更适合自身经济水平的选择,同时也让卖家有赚钱的机会。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曾经发布的的《2019线上美妆个护人群洞察报告》提到,以口红、化妆工具、眼影等品类为主的迷你彩妆产品消费在近年来迅速崛起。这种便于携带的“小包装”形式,能够满足“尝鲜党”的试色需求,受到95后学生以及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在在主流电商平台上搜索“化妆品小样”,都能显示有上万条产品信息,销售店铺数不胜数。动辄千元的海蓝之谜修复精华5ml小样仅售102元;2.5克的SK-Ⅱ眼霜45元;7ml装的YSL青春塑颜精华液售价38元……如果按单位容量换算,小样价格仅为正装原价的1/4-1/2,相当于在原价基础上打了2-5折。这种兼具性价比和旅行便携性的小样成功吸引了学生党、职场新人青睐。
在疫情下的2020年,化妆品小样市场也出尽风头,一向高冷的美妆大牌们为了不调价影响到渠道,纷纷“买正装送小样”,甚至送出正装容量,变相打了5折。以至于在双11次日的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美妆小样一天的发布就比前日上涨201%,是双11最爆款的二手商品。
“小样生意”是一门好生意吗?
对品牌方而言,相同的产品,更换不同的容量,但多了一个获取新客的渠道。“小而俏”的小样产品,不仅品牌方不用付出过高成本,消费者也会出于“划算”的心理想要“尝鲜”。这样一来,品牌方更容易获取新客。同时,借由小样,品牌方可以触达更多年轻消费者,从而和他们“对话”,这就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粘性。同时,据业内人士介绍,化妆品小样的“有利可图”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包装成本低,生产过程简单;并且它的毛利率可以达到20%,是正装的2倍。
然而,这还只是表象。在“小样生意”背后,还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不难发现,过去作为正装附属品的小样,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正式走到了“台前”。
首当其冲的就是小样们的来源问题。非官方渠道的小样不尽相同,要么是消费者出售,要么是有人牟利制造假货。除了假货小样造成过敏等负面消息,早前在社交平台还曾出现“KOL大力推荐纪梵希散粉小样,结果却被官方辟谣公司从未生产过6克小样”的闹剧。同时,由于在“赠品”“非卖品”的保护伞下,消费者无法获取交易凭证,没有固定的、能够参考的售卖价格也无法界定其商品价值,使得维权艰难。
不过,已于1月1日施行的新条例,规定化妆品小样要和正装一样包装,并且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等信息。也就是说,小样将正式成为一个商品受到监管。同时,小样产品实际上属于“非卖”化妆品的范畴,其他门店在未获官方授权的情况下销售小样,于生产厂家而言属于侵权行为。如果商家大量出售“非卖品”,涉嫌不当得利,监管部门是可以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查处的。再者,如果商家存在故意隐瞒行为,抹去“非卖品”等字样上架销售,不仅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而且涉嫌欺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店家退货并取得相应的赔偿。
综合来看,小样生意看似“能赚钱又能引流”,但背后的来源成迷问题、潜在法律风险问题,都成了“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爆炸,进而影响到整个品牌的口碑,未来市场的良性发展还需要条例监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