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软件已从出租车打车软件,成长为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从“滴滴打车”到更名为“滴滴出行”,更多业务的推广折射出更多惠民便民的举措。未来还将在资本、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全方位运作。
然而,在吕梁,滴滴出行却叫好不叫座——
随着网络的发展,“滴滴出行”也悄无声息地落户吕梁,据了解,已有不少驾驶员注册并使用该软件,其中不乏奔驰、宝马等豪车。运行至今,不少市民体验过这款“打车神器”。不过,因受市民习惯临街打车等因素影响,“滴滴出行”在我市的使用频率还不算高。
(一)
3月30日上午10时,笔者在市区八一街打开“滴滴出行”软件,输入目的地后,界面上显示附近有10辆车,按下“叫快车”后,10秒内通知了1公里内的4辆车。下单不到30秒,笔者就接到了“滴滴出行”驾驶员打来的电话,对方确认位置后表示立即赶来。
笔者发现在“滴滴出行”软件界面上不仅有驾驶员称呼,还有目前位置、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估计花费多少钱。几分钟后,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笔者面前,随后开往预定目的地。到达后,笔者用微信红包支付了6元车费。驾驶员牛师傅今年46岁,他说他也是最近才开始用这一出行软件。他说,“滴滴出行”不允许乘客拼车,线路灵活,同时还免去了市民等车时风吹日晒的苦恼,因而使用起来很方便。
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使用“滴滴出行”有不少优点,比如不用花时间等车,节约时间。但也有市民表示,使用打车软件存在一些问题。“‘滴滴出行’需要通过网络才能使用,担心信息泄露给自己造成损失。”市民李小勇表示担忧。李小勇说,“如果出现宰客行为,乘客应该到哪里去投诉呢?”
“我春节时带孩子用过一次‘滴滴出行’,开车师傅一边开车一边用手机接单,我担心有危险,便提前下车了。”市民贺女士说,“滴滴出行”驾驶员为方便接单,都会时刻关注着手机,这样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会很大。
(二)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我市公交车事业发展迅猛,出租车、公交车基本可利用满足群众出行需求。我市的市民习惯临街打车,遇到交通高峰期,也会出现打车难,但是没有外地城市那么突出,尽管“滴滴出行”有备而来,还是陷入了目前使用率不高的尴尬局面。
“月底我开始用‘滴滴出行’,到现在即将一个月,总共只有50多单,总计金额250元。”李师傅介绍,目前市区使用“滴滴出行”的市民还不多,因而生意不怎么好,他也只是利用工作之余赚些外快,周六、周日才全天接单。
“‘滴滴出行’不拼车,即便顺路也不能搭,所以会出现接单后乘客搭别人车离开的情况,这个损失只能自己贴。”驾驶员张建兵说,再加上滴滴公司每单还会抽成20%车费加0.5元管理费,因而目前该软件在他手机里几乎成了摆设。
不仅驾驶员不习惯,市民也多有吐槽。“市区出租车起步价是5元,一般在市内办事5元基本就够了,而“滴滴出行”起步价是6元,还不算后面每公里会递增的费用。”市民刘飞说,他曾安装使用过这款软件,但“滴滴出行”不使用现金,需要支付宝、微信进行支付,感觉挺麻烦的,便停止使用了。市民薛建文则认为,从时间成本上来说,他更愿意选择即招即停的乘车方式。
(三)
面对“滴滴出行”在市区水土不服的情况,今年刚起步用这款软件的80后司机张建一表示并不担心,“‘滴滴出行’是一个网络平台,主要负责沟通乘客和驾驶员,为双方提供服务。进入吕梁后,一些偏远线路打车不再困难,不会出现在烈日或风雨中等车的情况。此外,驾驶员和车辆配置等方面有优势,以后的用户会越来越多。”
据了解,目前,市区使用这款打车软件的用户不乏奔驰、宝马等豪车,“专车”基本上是私家车,驾驶员大多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车辆也没有道路营运许可证,再加上购买保险不到位等因素,这样的“专车”一定程度上属非法营运车辆。不过,同其他地方一样,我市对“滴滴出行”也缺乏相应的管理法规。
“滴滴出行”进入吕梁已经有些时日,然而市场反响平平,整体上座率与营运方的预期仍有一定差距。“滴滴出行”水土不服除了知晓度不高外,在市场需求方面似乎做的也不够。
市场需求体现在何处?一则是路线的市场需求。营运路线是否合理关乎“滴滴出行”行业的生存,目前市区公交运营路线科学实际,但是市场需求不旺盛。所以说,“滴滴出行”能不能从这一优势出发,进一步掐准市区市民出行“痛点”,从而赢得商机。二则是旅客的服务需求。选择“滴滴出行”出行方式的人大多是80后、90后。因为这个人群熟悉网络、追求时尚,而且他们不喜欢等出租车和挤公交车的感觉。所以“滴滴出行”在客运服务上就更需要体现出差异化,用“定制”服务的理念紧紧贴合商务人士出行需求。如何优化乘车便捷度?如何提升乘车舒适度?如何保障服务精心度?显然,在这方面,我市的“滴滴出行”还大有文章可做。
所以说,“滴滴出行”在努力提高知晓度的同时,更应在满足市场需求上多努力,通过提档升级,实现与普通公交之间的错位发展,进而打造出自身的特有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