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多年的支付宝、微信又迎来新的“搅局者”。
近日,第三方支付机构国付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付宝”)股东信息发生变更,美银宝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美国支付巨头PayPal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在现有70%股权的基础上再增加30%股权,从而成为国付宝的全资股东。这意味着PayPal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中国市场提供在线支付服务的外资公司。
PayPal是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业务范围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3.5亿活跃支付账户,支持全球100多种货币交易。中国市场庞大,如今其以“曲线救国”的路线进入,可谓谋略已久。
此次交易完成后的股本结构(来源:天眼查)
不过,这一动作也并不令外界意外。
2018年3月,央行发布公告《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7号》,明确了外商投资支付机构的准入规则和监管要求,放开了外资银行卡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该公告与央行在2010年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共同构成了内资、外资支付机构的监管框架,支付机构应在公司治理、日常运营、风险管理、资金处理、备付金缴存等方面符合人民银行的监管要求。
在这一监管框架之下,作为世界范围内出中国之外的最大第三方支付企业的PayPal向中国扩张也是迟早的事情。
PayPal与支付宝的对比
想要在中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上分杯羹,绕不开支付宝、微信两家。笔者在这里主要将PayPal与支付宝进行对比。
我们先来看总体,论交易规模,中国的支付企业,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已经远高于PayPal。以2020年Q2为例,支付宝的交易规模已经超过5万亿美元,而同期PayPal的交易规模仅有2217亿美元,两者显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只能以每年个位数的速度增长,而且国内主要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基本瓜分完毕,增长的空间有限。
但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方交易的市场却在高速成长。2019年,PayPal的总交易规模达到了7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3%。近年来,PayPal的交易规模也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平均增速。到了2020年第三季度,paypal的交易规模就已经超过了2460亿美元,同比增长38% 。
而PayPal即使是中国以外第三方支付的头号玩家,其用户规模不到4亿,而支付宝一家就已接近8亿,可以看出PayPal未来还有很大的用户增长潜力。
PayPal交易规模的增长(数据来自Statista 2021)
最后看营收,PayPal在去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54.6亿美元,而蚂蚁集团虽然没有公布第三季度的数字,不过从前三季度的总数和支付业务的占比中,可以大致推算其每季度营收大约在25亿美元。可以看出在产生利润的能力上,PayPal的“效率”显然要高过支付宝不少。
相较于中国支付企业,PayPal的优劣势
PayPal对比支付宝,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功能的专注,对于中国用户来讲也可以叫做单一。
要理解这点,最容易的就是掏出手机,打开支付宝,那满屏的理财、投资、红包、花呗、活动和各种消费场景的入口直接占满整个屏幕。好坏姑且不论,对比一下PayPal简洁的用户界面,显然后者主要针对支付这一功能,没有支付宝所附带的各种衍生服务。
Paypal操作界面(图/Pinterest)
另外PayPal还有一大中国支付商所不具备的功能优势,即海外收付能力。使用了PayPal,就能实现全球大多数国家和货币之间的快速转账。这对于中国高速发展的海淘市场和境外消费领域来说有相当高的契合度。
当然,PayPal的高营收效率和专注于支付服务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其盈利的效率就是来自于高昂的手续费。PayPal虽然不对支付用户收取费用,但是会对商家收取3-5%不等的服务费。
Paypal非常保护支付方利益,但是对卖家比较苛刻。如果付款人已经付款,之后只要提出申诉,PayPal就会立即不论缘由冻结那笔资金,并即时退回;卖家如果要申诉,则过程繁琐、周期漫长。
这种保护往往被诈骗分子利用。所以在eBay以外做交易,是非常没有保障的,而经常做外贸的中国商家一般只用它来做500美元以下的小金额交易。对于PayPal的这个特点,国内各种做外贸生意而不得不使用它的卖家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一片。
因此,如何在已经习惯支付宝和微信的中国市场上让商家接受这么一家公司,必然会存在很大的困难。除非PayPal愿意通过本土化改变原有的盈利模式,降低服务费用,重新平衡用户和商家之间的关系,否则本地推广会有相当难度。
资料图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反垄断与行业监管
以目前中国支付市场的饱和程度与发展程度来看,如果不能引入能颠覆现状并把目前的发展态势向上推进一步的新势力,如果只是为了引入而引入,那恐怕对国内市场建设、对普通消费者的利益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帮助。
眼下民众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行业垄断、不当竞争与侵害消费者合法利益。
在国内,围绕第三方支付引发的不正当竞争在最近就有发生。今年七月,美团曾一度将支付宝的支付通道关闭,作为与阿里系对手“饿了么”叫板的筹码。事实上,包括美团创始人王兴都出来回应:“淘宝为什么不支持微信支付?”
这个问题点出了目前行业发展的尴尬之处。本质上,这是商家借用单方面的商业手段逼迫消费者进行二选一式的选择。这不禁又让人想起若干年前那场3Q大战,想起当年那句成为年度流行语的 “我们刚刚作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还有最后工信部下场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平息乱战的结局。
确实,我们生活中已经逐渐离不开支付宝和微信这两种支付渠道,但有趣的是它们又是处于水火不容的互斥关系,并且实质上这两家已经垄断了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作为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否因其业务的覆盖面之广和使用频率之高而兼具社会公共属性,需要肩负一定的保护公益的社会责任?
目前各大电商平台为了避免卷入支付宝、微信支付两大阵营的选边站,以及眼羡第三方支付这块大蛋糕,也都发展起了自己的支付通道和金融衍生产品,比如京东和滴滴等。
从社会公益的角度来说,既然支付已经成为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这种服务完全可以看作一种社会基础设施,或者说社会基础服务,政府完全有必要将这种服务纳入监管之中,就像一直以来把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纳入监管一样。既然是公共基础服务,对使用服务的百姓的保障就应该由国家来背书,同时打击一些不公平竞争的行为,使得这种服务可以对所有人公开公平地开放,避免低效率的恶性竞争和无效能的“重复发明轮子”。
可喜的是,对于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种种乱象,中国反垄断主管机关正考虑是否对支付宝及微信支付进行调查,判断支付宝和微信正在利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压制竞争。坦白说来,我国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尚未能跟上第三方支付野蛮扩张的发展步伐。
此外,电子支付系统也有自身的技术风险,如一旦遭受黑客侵袭,用户的信息、账户就会遭盗用。许多网络用户直接将第三方支付账号与银行卡绑定,这也增加了个人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同时,第三方支付也可能沦为资金非法转移资产和变相套现的工具。因此,加强第三方支付的金融风险防范实属必要,央行应加强对跨境支付业务的合规性审查,防止第三方支付成为个人隐私信息泄露或者非法洗钱的工具。
目前对第三方机构支付安全的保障主要集中在数字认证领域:
对于支付机构采用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及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日累计限额没有限制;
对于支付机构采用不包括数字证书或电子签名在内的两类及以上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单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5000元;
对于采用不足两类有效要素进行验证的交易,单个客户所有支付账户日累计金额不应超过1000元,且支付机构应承诺无条件全额承担此类交易的风险损失赔付责任。
通过数字认证可以对交易的安全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第三方支付业务合规、消费者人身权和财产权保障,我国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眼下,对这些支付巨头的监管依然是作为非金融机构来执行的,因此政府给予其业务发展的自由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既然行业发展已经到了比较发达的程度,是时候适当收紧规则,推使行业巨头走出舒适区,同时给予新生力量入场的机会,共同推动行业进步。
类似的案例并不是没有。最早之前的360对于杀毒软件行业的冲击,后来拼多多对于电商市场的颠覆,以及头条抖音对于当时流媒体行业的变革等等,大家都能体会到其中改变带来的变化。
过去PayPal也是作为EBay的附属支付功能而开发的,可以算是支付宝的先驱。但是2015年,PayPal实现了与Ebay的分拆而独立上市,目前运作良好,其市值已经接近了3000亿美元。其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
隐私保护
2017年底,支付宝年度账单默认用户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账单查询服务被伪装成套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把戏,该事件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敲响了个人隐私保护的警钟。
但是随着第三方支付企业将自己的商业版图向金融产品领域不断扩张,个人信息安全就更岌岌可危了。许多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自己的服务从支付服务向金融贷款服务发展,根据其掌握的用户个人信息向其推送金融贷款服务,支付页面经常被各种透支借贷广告和诱导性优惠活动霸占。
第三方支付机构能否直接从事金融借贷服务本来就值得商榷,更何况将其在第三方支付服务中获取的用户金融信息直接用于推广自身的金融服务,算是侵犯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权。
作为监管机构,应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将其支付服务独立于金融服务,并对从事金融服务的业务按照银行业标准实施同等的监管,防范第三方支付机构造成社会的信用风险。
相比之下,PayPal由于受到外国政府的严格监管,并没有将其业务向金融服务业拓展,而是侧重于提高支付服务的质量水平。
第三方支付机构滥用网络服务协议,获取消费者的“盲目同意”,将其个人金融数据用于开拓其金融服务,不符合采集个人信息的比例原则。
为此,1月14日,以支付宝、微信为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备付金账户全部撤销,万亿规模的客户备付金统一交存至人民银行,并撤销在商业银行开立的相关账户。
换而言之,以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再也无法沉淀资金,并享受躺着挣利息的待遇了。
数字人民币的颠覆可能
另一个对未来支付行业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新事物,就是近两年新闻中时常被提及,但是大家却又对之了解不多的数字人民币。
2020年10月8日晚,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博发布消息,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又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
与大众普遍的理解不同,数字人民币并不是如比特币那般的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而是一种由人民银行代表国家背书发行的数字化信用货币。其支付效力等同于国家法定货币。数字化意味着人民币交易开始了去纸币化的过程,不但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货币伪造和纸币使用损耗问题,也同时大大简化了目前无纸化交易的流程。对比目前的第三方支付手段,数字化人民币具有一系列优势:
与支付平台不同,数字化人民币的信用由国家直接背书,其权威性是任何第三方商业公司所不能比拟的。不需要依托于任何商业发行机构。有利于保障国家的金融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这意味着交易数据不再掌握在商业公司手中,用户不再需要担心个人数据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各种商业目的,从而大大保护了用户的数据安全。类似于大数据杀熟之类的行为,今后将难以存在。
数字人民币的交易方式和第三方支付高度相似,只要经过类似扫二维码的过程便能实现对交易的确认,同时也能支持当面支付和远程转账等各种常见支付场景。而关键之处在于,数字人民币是不需要联网的,这无疑增加了其使用的便捷程度。
数字人民币的交易过程是全程可追溯的,这不但能够极大提高非法资金流动,比如洗钱、转移资产或者电信欺诈等犯罪的成本,还能使得各种财务统计的自动化水平大为提高。
数字货币支付可以与目前的一系列新技术结合,比如与上面提到的数字证书、时间戳、智能合同等结合,给资金交易自动附上各种财务属性,既能限制一些资金的使用范围,比如科研经费账户中的资金只能在有限的领域交易才能被确认,如果花在聚餐或者娱乐消费等领域便不能确认交易。
而各种交易也能在每个会计年度自动汇总,按照既定的会计准则自动归入不同的会计科目。这无疑会使得会计工作需要的工作量大大减轻。而对于审计来说,则只需要审核每个公司或者法人单位的会计规则是否设置得合理,往下的每笔资金往来级别的的核对审核工作完全可以省去,因为交易数据的生成完全是经过加密难以伪造的。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审计需要的周期和成本,使得各种财务造假和欺诈无处遁形。
数字人民币红包截图(图/中新网)
以上这些数字人民币所具有的优势完全有潜力颠覆目前的第三方交易生态,而未来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功能也不见得完全由少数几家银行所垄断,完全有可能以国家认证监管的方式发放牌照给合格的商业机构——其中也很可能包括如PayPal这类的在华外资企业。而此时PayPal所具有的功能定位单一而清晰、对支付方的保护以及社会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关注,完全可能改变现有的用户习惯,让过去一些劣势转化成为优势。
要进步就意味着要改变,想要完美就要经常改变(To improve is to change.To be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拥抱变化可以算是中国互联网界一句响当当的格言了。如今互联网草莽阶段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其实比过去更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