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的贾曦边听边记,格外认真。这不仅是因为机会难得,更因为他清楚,会议内容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
贾曦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团委书记,该区是北京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试点区(县)之一。“我们基层团干部非常期盼青年发展规划和‘十四五’规划能够更加有效地衔接起来,为推动共青团工作、促进青年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他说。
1月14日,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在清华大学组织召开“十四五”规划与青年发展专家研讨会。会议召集多位青年研究领域专家共同为“十四五”规划与青年发展规划的衔接工作出谋划策。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如何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更充分地体现青年发展内容,实现青年发展规划与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当前共青团组织关注的话题。
会议中,互联网时代青年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成为多位专家关注的焦点。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指出,当前信息社会不断发展,如何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帮助青年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并把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结合起来已成为重要社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赵延东教授则认为,要注意信息社会下,青年成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公平问题,“让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社会群体的青少年都能够从网络上真正获得收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深圳研究院首席代表廉思教授则结合当前“996”“打工人”等现象,建议要发挥规划的杠杆效应和集成效应,对青年发展的关键变量加大调整的力度和深度。
此外,青年人才的问题也成为专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谢维和建议,团中央可以依托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相关部委合作设立一些项目,把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建设落到实处;赵延东指出还需要着眼于如何吸引更多高素质青少年投身到科技创新的队伍中来;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院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建议,更好发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在促进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使高校成为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军的摇篮。
除了共同关注的内容外,参会专家还结合各自专业背景与科研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青少年德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谢矜建议,可以从家庭教育,尤其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协同育人角度着手,加强两部规划的衔接工作。她解释说,一方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党中央的建议也明确将家庭、家风、家教的建设视为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举措之一,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视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举措之一。因此,从此方面入手,可以有效衔接两部规划。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则系统梳理比照两份规划,从青年后备人才、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加强两岸青少年的交流、增强青年的精神内容、青年的教育、青年就业、扩大青年的参与七个方面指出两份规划的关联度,建议从这些方面出发,把握好“十四五”期间青年发展的关键领域和重点内容。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则建议从经济工作和青年工作关联的角度找好落脚点。他举例说,党中央的建议提到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而保持制造业稳定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制造业工人队伍的稳定,当前产业工人的主体正是青年群体。
北京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卢晖临则关注到青年农民工群体,他建议要帮助青年农民工维护、争取自己的权益,并提供给他们参与社会交往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避免其与社会疏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刘精明教授则从入口和出口两头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困境,建议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回报,尽量减少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不正确认识;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性别与家庭社会学研究室主任马春华则建议关注青年婚恋问题,她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青年婚恋的现状,并提出了“加长产假,实施法定陪产假和育儿假”;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中加入对于青年婚恋观的教育等建议。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负责人介绍说,《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是国家五年规划的子规划,与国家规划做好有效的衔接是当务之急。通过“十三五”期间的规划实施,青年发展已初步纳入各级政府事务,今后希望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不断提高青年研究的专业化水平,为“十四五”期间更好地促进我国青年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等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