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11日,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记者朱隽、王浩、丁怡婷与山西省扶贫办宣传中心主任郭洪一行来到罗家山,就脱贫攻坚战役中,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采访。
在两天的时间里,她们走遍了罗家山的街巷梁峁,在田野地头和室内炕头走访了二十多位村民,对红枣专业合作社创办一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罗家山焕然一新的村风村貌,进行了详尽的了解。
在宣传栏旁向朱隽、郭洪一行介绍罗家山
在红枣文化广场,朱隽记者和郭洪主任一行仔细观看了宣传栏,并就创办合作社的初衷及发展历程和红枣树认领活动等具体事项逐一向我进行了提问。
在合作社会议室,朱隽与郭洪一行翻阅了红枣专业合作社章程、制度,以及“三变”改革的相关资料,仔细听取了我回乡创业一年来的具体感受及2019年的工作计划。听取了我们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故事,饶有兴趣地听取了史家洼村委会主任郭连兵、老支书张乃喜、社员张金大、张海平等人用秧歌赞唱了罗家山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合作社理事办公室,朱隽与郭洪一行与社员代表王化耀 、张海富、马巧爱等村民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深入采访。
朱隽一行与村民座谈
朱隽一行先后走访了养殖专业户张许照、 老党员张许旺,到村中民俗文化小院、民宿小院进行了实地采访。
郭洪主任听取了省农业厅驻村第一书记孙奋勇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大地保险公司临县分公司经理刘德文等人的工作汇报。由于公务繁忙,郭洪主任在11日下午离开罗家山,临走时,她和我说:“想不到吕梁还有这么一个村子,忙完这阵子我还要专程前来罗家山调研。”
朱隽一行与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座谈
吕梁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临县委书张建国,三交镇党委书记贺向亮、镇长赵志宝、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建军等同志先后参加座谈并接受采访。
两天的时间里,朱隽一行没有午休,甚至于顾不上喝口水,连轴转的全身心投入到采访中。他们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甘于吃苦的敬业精神,令我这个同样是媒体人的同行非常汗颜,也等同于给我这个省级媒体的记者上了一堂党课。
好的新闻稿都是用脚步丈量出来、带有泥土气息的。我们在平时的采访中,浮躁、应付,想想能出好稿子吗!非常诚恳地检讨:在我的采访生涯中,没有像朱隽她们那样认真、扎实的工作事例。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沉下心来,向朱隽同志的团队学习。
201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要闻版)刊发了占该版面近三分之二篇幅、标题为《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难题,罗家山村“志智双扶”精准发力——心热了,劲头就足了》的文章。
这篇报道是朱隽、王浩、丁怡婷三位记者同志们联合采访、联合发稿。报道末尾用记者手记的口吻,以《由“内”向“外”扶》为标题作了评论:
“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生活等不来。”罗家山村的变化再次说明了这个道理!
“天雨不润无根之苗”。如果贫困群众自己没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就算帮扶政策再好、扶贫干部热情再高,贫困的状况也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事实证明,只有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了,把坚定的脱贫志向化成切实的行动,脱贫攻坚的预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
那么,怎样才能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罗家山村找到了切实的办法:以真心的付出,贴心的关爱,唤起贫困户摆脱贫困的斗志;以务实的方法,有效的措施,打消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顾虑。
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由“内”向“外”扶,罗家山村的做法的确值得借鉴。
人民日报《破解内生动力不足难题,罗家山村“志智双扶”精准发力——心热了,劲头就足了》一文的报道,在吕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篇报道,再次坚定了我把罗家山建设成吕梁山上“明珠”村的决心。
(未完待续)
福荣
2021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