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报业扶贫创新模式”的实践者,我从2017年底返回罗家山,到之后在罗家山展开的一系列实践创新,均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2018年9月到11月,三晋都市报社杨改民社长连续两次前来罗家山实地调研采访。同9月到12月,三晋都市报吴修明副总编辑连续四次前来罗家山实地调研采访。
罗家山红枣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们在地头休息
2018年12月12日,三晋都市报头版刊发了杨改民社长和吴修明副总编联合署名、标题为《54位农民的罗家山试验》的长篇新闻通讯。两位社领导的这篇通讯,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事实,详细地解说了罗家山的做法及红枣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这篇新闻通讯中,他们用“七沟八梁一面坡,奋斗点亮吕梁山。罗家山试验,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进行的一次具体实践。”定位罗家山。文章未尾,用392个字对罗家山当时的状况,作了总结。为了感谢两位社领导对我的支持,也为了铭记领导们对我的鞭策,这里,将这段总结原文摘录:
“时下,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实际情况是,由于没有可依附的企业,绝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而不是老弱病残幼,因为,幼小的孩子都跟着父母到城里上学了。许多村由于集体经济涣散,加上支部影响力弱,普遍陷入“越老越穷、越穷越老”的困局,马太效应持续放大。如何破解贫困落后地区发家致富难题,这是摆在深度贫困地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事关中央脱贫攻坚要求的落地,事关百姓福祉。
如何破解“越老越穷、越穷越老”的困局?罗家山的实践证明:即使老弱病残,同样可以脱贫致富!
穷则思变。穷的背后,是意志,是摆脱贫穷的不懈努力,是誓与贫穷落后作斗争的决心,不管他们面临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
“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经过无数人的实践,开始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了。罗家山,54位不等不靠不要不惧的老农民,在吕梁山大山深处,书写着自己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前车后辙,如影随形;时值大雪,瑞雪丰年!
2018年暑期,吕梁学院的学子们在罗家山进行社会实践
2018年12月24日,杨改民社长和吴修明副总编再次联合署名,在三晋都市报二版发表了标题为《要让咱村外面的孩子都回来》的追踪报道。这篇报道开篇写到:“12月12日,本报刊发《54位老农民的罗家山试验》后,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不少读者到罗家山走访,希望能取到真经。连日来,记者就罗家山如何培养新一代农民,吸引人才走进农村进行了采访。”这篇报道中,通过对从罗家山走出去的张治平、张犬照等人恋乡情怀的描述,表达罗家山人建设美丽罗家山的热切期望。
张治平是临县五星学校的董事长兼校长,《要让咱村外面的孩子都回来》一文中这样表述张治平:采访中,他希望记者能给外面打工的罗家山年轻人、村里合作社捎几句话:第一,村里现在变化大了,不要在外面打工了,自己完全可以救自己,但要艰苦奋斗、自我努力;第二,合作社的财务制度要严格规范,收支明细,让村民和股东一看就清清楚楚、放放心心;第三,合作社搞实体,一定要在绿色食品、健康食品上做文章;第四,城里人到村里结对子,策划组织城市里的孩子“到罗家山当一回农民”,体验稼穑之苦之乐之趣,感受绿色生命,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018年暑期,吕梁学院的学子们在罗家山进行社会实践
张犬照是吕梁市碛口风景名胜区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要让咱村外面的孩子都回来》的报道中,这样描述他对罗家山的情愫与期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我们村只出过3名高中学生,且绝大多数是张姓,外来人口很少。建村有记载的是隋唐时期,一千多年时间一直没有变化,是北方农村贫困地区一个典型的小村落,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制约它发展的,一是交通不便带来的信息闭塞、人才匮乏,二是自然资源单调,只有红枣、核桃树栽种,玉米大豆和蔬菜等大路货,卖不出价。”张犬照说,罗家山贫困,根子在人才短缺,并不是地下没有煤矿那么简单。谈到吸引外来人口,他建议村干部通过创办企业,把经济搞上去,建一所幼儿园,先解决儿童上学问题,才有可能吸引村里那些在外务工的村里人回村创业。“现在阶段,吸引外部人才进村创业不现实,罗家山人现在只能靠自己。”
两位社领导在《要让咱村外面的孩子都回来》的报道中,还对我作了评价:或许出于媒体人的视野开阔,对农民脱贫攻坚,张福荣有自己的理性思考。“现在,我们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越帮越穷的情况,原因就在于有些农民还是老思想,等靠要。要彻底改变农民贫困,必须通过外部力量的引导,激发农民自己发家致富的动力,内外结合,自己主动,才能找到一条脱贫路子。”谈起未来,张福荣信心满满。他说,罗家山是他今后若干年全心全意打造的项目,希望通过“外引内动”,激发出全体村民干事创业潜在的力量,最终实现村民自救,“不成功,不收兵!”
当天的报纸,还以《一副老牌穷牌也要打出好牌》为标题,与《要让咱村外面的孩子都回来》同版,发表了评论员文章,对罗家山作了专题评论。
(未完待续)
福荣
202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