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11月23日,湖北宜昌一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引发关注。视频中,工作人员告诉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
24日,宜昌市医保局回应称,事发地点在秭归县茅坪镇西楚社区,“村、社区一级有代收代缴医保的职责,该社区工作人员对政策掌握不到位。”目前正在和当地医保部门、宣传部门一起调查处置。
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第一名,阅读达1.3亿。
此前,网传视频显示,一老人独自冒雨在柜台交医保,工作人员告诉老人,“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就)这两个方式。”老人有些不知所措。据封面新闻此前报道,事发地点在秭归县茅坪镇西楚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
这段视频也引发网友热议。
01
国家出手: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
24日,据人民日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主要有以下两点: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
除机场、铁路车站、长途客运站、码头和出入境口岸等特殊场所外,低风险地区一般不用查验健康码,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唯一凭证。
02
94岁老人被抱起激活社保卡,农行道歉
无独有偶,近期,“94岁老人被抱起激活社保卡”的新闻也引发网友热议。
21日,有网友爆料称,湖北广水94岁的老奶奶行动不便,为了社保卡激活,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
视频中,老人被家人抱起后趴在柜机上,老人的两名家人左右搀扶着,膝盖弯曲,双手撑在柜机上,网点工作人员端站在一旁引导操作步骤,勉强完成人脸识别。
该视频引起不少网友热议,有网友评论:
“银行的服务是否可以人性化一点?”
“对于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银行就没有移动设备可以进行人脸识别?”
事发后,农行广水市支行公开道歉,并表示:“此事暴露了我行服务宣传不到位、服务意识不浓的问题。”
22日,据广水市广播电视台消息,农行广水市支行发布了关于“94岁老人办理社保卡激活”视频的情况说明称,工作人员已及时赶到老人家中道歉。
说明中提到,相关视频内容发生于20日14时许,该老人在其儿子、儿媳的陪同下,来到离家300米左右的网点办理激活社保卡金融功能的业务,由该行工作人员引导。老人在其儿子、儿媳帮助下完成了视频认证。
农行是否可为高龄老人等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便利?
11月22日,南都记者向农行官方客服了解到,若户主本人年事已高、身患重病、行动不便、无自理能力,但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农行营业网点可采取上门服务的方式进行实名验证等业务办理。户主也可委托配偶、父母或成年子女携带身份证、委托书等材料到营业网点办理相关业务。
延伸阅读
2.5亿人被app抛弃?
现代社会须兼容老人的生活方式
这两天网络流行2.5亿人被app抛弃,主要是说有2.5亿的中国老年人不会使用app。这个数字正确与否,以及背后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背景引起了舆论的叹息,也有相关的讨论。
笔者看到“2.5亿人被app抛弃”这个标题时,不由得想起最近网上热传一段视频:一位白发老人乘公交车没有拿出手机无法扫码,不但公交司机声称须按规停车拒载,车上多名乘客还纷纷对这位老人恶言相向。最后,一面茫然的老人被民警带下了车。
笔者猜测,该地公交在疫情期间估计是实行了乘客须先扫健康码再乘车的规则。同时可以合理地推测该位老人大概不会用智能手机,甚至就没有手机。那么此类事件的道理应该怎样评?
毋庸絮言,老年群体面对着数字鸿沟,并且早在疫情出现前,类似的困境就已经在银行ATM、医院的挂号打单机以及各种政府部门的电话查询系统上出现过了。那么,有什么经验可供参考呢?在智能手机的电子支付模式出来之后,出现过很多老人用现金购物遭拒的案例。
有关部门曾为此强调,现金是法定货币,不得拒收。然而,到了疫情时期的特殊安排这类事情上,似乎就没有很好的通用应对办法为老年群体解困。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数月前,本报就讨论过低收入家庭的小朋友,在上网课时面对的数字鸿沟问题。我们提议过应该同时启用门槛较低的教育电视频道,以及加大力度为这些家庭送去智能设备。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各地的情况,中西部省份不少都使用了电视这个媒介,珠三角与长三角这些地区则更多由地方财政或慈善基金捐出了智能设备。
笔者提一个建议,大多数城市都有老人公交优惠,用老人证乘车有折扣甚至免费,那么是否有可能让老人的健康信息跟老人证上的信息打通,刷一次就验证两项信息?值得留意的是,各地负责出老人证的老龄办在2019年的机改后已经归入了同时兼顾公卫信息的卫健委,这正好是一个不用跨部门解决的问题。
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是社会应该怎样对待老一辈群体的生活习惯。
在各种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我们经常会提及“生活方式”这个词,维持一个国家或地区本地人的原有生活方式不变,经常是政策目标中的关键内容。然而,很少有人会认真思考“生活方式”隐含了什么意思。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都形成于青少年时期,到了工作年龄段后稳定下来,之后由于年纪大、学习能力下降,便很难再推倒重来。生活方式不变其实就确保人可以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常规形成稳定预期,觉得有把握。想一想,是不是有了这种把握,社会才可以有稳定有序?
但是科技在进步,新一代的生活方式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那么应该怎样处理代际之间的这种差异?
可能很多人会有很多不同的回应方式,但是笔者认为:原则应该是兼容关系,而绝不应允许粗暴的替代关系。就如电子支付的同时必须允计现金支付一样。这不仅仅关于这一代老年群体的福祉,我们的所作所为也正在给下一代人树立榜样。年轻一代会看在眼里,待我们老去,依样画葫芦地来招呼我们。如果到时用视网膜支付而阁下刚好白内障,那怎么办?尊重老人的生活方式,想尽办法兼容他们习惯的社会常规,是我们在数字社会中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