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国家标准委立项批准,太钢集团将主导起草国家标准《不锈钢精密箔材》。图为“手撕钢”生产场景。
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评价标准填补全国空白;形成涵盖山西省主要农作物种植品种和畜禽养殖品种的评价标准体系;承担了58项国家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了“山西小米”“大同黄花”等一批“晋”字农业品牌……
自2018年3月山西省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全省主导和参与制定了10项国际标准、149项国家标准、191项行业标准,发布地方标准631项,涵盖农业、工业、社会管理和服务业各领域。2019年全省申报省级地方标准项目830多项,今年申报940多项,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5个增加至43个。
“3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着力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标准化体制机制,制定完善标准化政策措施,探索走出了一条标准化助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省市场监管局局长张九萍表示。
标准规范 助推乡村振兴
创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图为阳泉市郊区桃林沟美丽乡村一角。
“自成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后,我们建起了悦洋水世界、跑马场、游乐场等游乐场所,推出了桃花节、采摘节、星空音乐节等节庆活动,全力打造休闲乡村旅游品牌。实现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比实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之前增长了30%,还带动了村里及周边300多人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观光旅游业成为了我们乡村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阳泉市郊区平坦镇桃林沟村办公室主任史清秀高兴地说。
桃林沟村除了用标准化打造休闲乡村旅游品牌之外,还以标准化助推村容村貌改善、规范公共服务活动、创新规划经济模式等,不断加快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步伐。
桃林沟村以村民最为关心的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实施了《公共教育技术标准》《老年人服务中心建设规范》等23项标准,全力推进老年人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所、便民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养老保险、奖学金、职业技术培训等相关制度,使村民实现了文化娱乐有场所,劳动就业有技能,弱势群体有帮扶,公共安全有保障。
同时,充分发掘古村落、古建筑、古文物等乡村文化内涵,建起了桃河民俗文化园,形成了“休闲旅游+文化传承+乡村体验”这一独具特色的旅游经济模式,制定出乡村非物质文化保护管理规范等一系列标准规范。
目前,桃林沟村制定了含19项基础通用、90项技术、122项管理、22项服务在内的253项标准,形成了包括农村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农村生态基础设施、农村环境治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村级公共服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传承与保护等10个方面的美丽乡村标准化体系。
桃林沟村将自然、人文、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探索适合实际的标准化支撑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既独特又有借鉴推广价值的美丽乡村标准化发展之路。
安息省目前已发布实施25项旅游服务领域地方标准。根据《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将培育10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多点开花 助力转型发展
山西省发布实施《石窟寺文物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化采集规程》等2项地方标准,开展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应用标准化。图为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标准采集云冈石窟三维信息。
围绕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我省标准化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入,改出了生动实践,试出了先进经验,创出了地方特色,标准化助力转型发展的效果日益凸显。
尤其是聚焦解决传统产业结构不优问题,坚持把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作为推进标准化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围绕破解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难题,发挥山西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循环化发展。
《智能煤矿建设指导规范》为煤矿智能化特别是5G应用提供“硬约束”,太钢集团主导研制《不锈钢精密箔材》造就网红“手撕钢”;制修订各类农业标准1000余项,发布有机旱作农业地方标准73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225个。
而在生产交通产品领域,我省积极参与铁路行业标准、铁总企业标准的制定,对标国外一流先进标准,生产可满足美国AAR、欧洲EN、德国DIN、英国BS等标准要求的产品,产品的出口量增加了30%左右。法兰制造企业生产出了符合美标、德标、法标、日标等各种标准法兰产品,6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海外。
除此之外,围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建设,发布《山西省旅游标准体系》,助推文旅产品、景区建设、旅游服务、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化;主导制定《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标准,发布实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20项地方标准,全省58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PM2.5平均浓度低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水平;将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发布《政务服务中心标准体系建设与评价》等20多项省级地方标准,努力形成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公共利益有标可量、社会治理有标可依的格局。
“通过试点建设,山西省标准化工作存在的市场主体不活跃、标准话语权不强、不注重标准实施等问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全省参与标准制修订的热情得到了有效激发,探索出了标准化+履行基本职能、标准化+促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标准化+解决热点敏感问题、标准化+扶贫等有效方式方法,各类标准数量质量不断提升,市场主体在标准化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省市场监管局标准协调处处长高志春说。
着眼长远 健全制度体系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挥辐射作用,带动农户标准化种植。图为国家大同黄花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
2018年3月12日,国务院批准山西省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同年5月28日,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了在标准化推进机制、新型标准体系建设、标准水平提升、标准化推广应用取得标志性突破4项工作目标,明确了到2020年底力争完成制修订标准、标准体系建设、示范试点项目等14项具体指标,部署了完善标准化管理体制、创优标准化推进机制、构建新型标准体系、提升标准化供给能力、发挥“标准化+”效应5项主要任务,构建起标准化改革“四梁八柱”政策制度体系。
自开展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山西省连续4年将标准化改革列入山西转型综改重大改革任务清单,并先后出台《试点工作方案》《年度行动计划》等持续推动试点建设的政策措施。全省各级各部门成立了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目前,山西省已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强劲态势。比如将标准化工作纳入全省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将试点工作中的9项硬性任务列入政府13710督办系统,设立山西省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在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开设标准化本科学历教育,将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有机融合等等。此外,省市场监管局大力开展“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逐步完善标准实施监督机制;建立标准化工作专班,形成从部署到执行、再到完成的督查闭环和“专班负责、专题会商、专项督导”的工作机制。
今年9月30日,省人大审议通过《山西省标准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山西省作为全国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条例》为标准化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把山西省标准化改革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来,对加强标准化工作,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科学进步和技术创新,以高标准推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