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可冠以全国十大商帮之首,尤在明清两代鼎盛。从晋商的发展史来看,晋商的兴起与衰落是与朝廷的兴衰密不可分的。
晋商发展初期,明朝政府为北方各边镇筹集军饷推行开中制,实质是商人用实物和力役换取盐的专卖权,并需将相关物品运输到边界。晋商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顺理成章接下了一本万利的香饽饽,很短的时间内一富甲天下。
明、清之际,晋商的经营范围重点在北方、内蒙、东北一带,长期长途的物资活动,也拉动了关外经济。由于受朝廷的威名,所以晋商的行商有了安全保障,所以晋商一度兴盛。
但以“诚信”和“团结”著称的八大晋商,为何会集体覆灭?是什么阻挡了晋商的更高一层的发展?
第一、贪图享乐,缺乏精神支柱
晋商,山西商人。在以“重农抑商”为社会价值观念的古代社会,之所以会有山西人开始经商,其主要原因是受困于无法改变的自然环境——山西是典型的被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能够作为耕地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加之山西位于内陆,降水较少,这对本身土壤贫瘠的山西无疑于雪上加霜。所以山西的百姓生活在贫困之中。
为了改变这种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贫穷,一群有志之士开始打破传统“轻贱”从商的观念,把目光放在经商上。晋商人凭借着吃苦耐劳、敬业进取的精神,开辟了一条属于山西人的致富路。
晋商一直坚守“诚信”的经商之道,又恪守很多儒家传统,坚持儒商精神。晋商最开始踏入商业圈是因为“穷”,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往”,以利益为驱动的力量一直推动着晋商的发展,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
“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在山西人的眼中,经商是一件大事,不可小觑,它和其他人想考取进士一样,把商业做好光宗耀祖是他们的追求。在最初,因为穷,晋商也坚持“勤俭节约”的风尚,《乔家大院》的主要人物身上有很多晋商代表性的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再有钱他们也很土,很简朴,他们相信“他日苟有寸进,薄积当体”。
但晋商的发展和兴盛时期在清朝,一个岌岌可危却不自知的王朝。清朝时期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思想控制达到一个巅峰状态,文字狱,八股取士等,生活在如此大环境下,晋商很难不受影响。
所以晋商的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改变,他们开始追求物质享乐,凡人之社会观念,皆于富者之宴安,无论致富已成未成,都急于享受而不再进取,只顾纸醉金迷,不问世事,一些巨商后裔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更是浮靡。比如太古曹氏家族,到了曹可让一代,家里人人吸鸦片,遇事不管红白都大摆席,花钱如流水。
由此观之,晋商人一开始从商是因为“穷”,后期发展逐步完善队伍后,晋商也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精神文化,他们的进步动力没能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比如“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或者“致富国家”,在享乐的社会大环境下,他们逐渐迷失,找不到奋斗的方向和意义,覆灭也就成了必然。
第二、眼界狭小,故步自封
虽然晋商极力打破“重农抑商”“士农工商”的社会观念,在某些时期一度到了“经商致富”和“走上仕途考取功名”的荣誉一样的地步。
但随着官位可供买卖之后,这些商人趋之若鹜,开始钻营官场、捐官买爵,这种好不容易搭建的等级塔轻而易举倒塌,掀起了一股“能争名于朝争名于朝,不能争名于朝争利于肆,既能争名夺利,不妨二者兼顾”的风潮,商场精英们在“入仕”道路上乐此不疲,放在商场上的精力减少,而在宦海浮沉中又处于劣势,毫无疑问加速其灭亡。
其次就是千年来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晋商没有把赚来的财富用在正确的地方,完全把“钱生钱”这种想法避之门外。
在晋商发展的辉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也正在蓬勃发展,而晋商在和俄国打交道时,对他们的大机器生产毫不感兴趣,在和欧洲船只进行贸易往来时,除了自己所需的商品外,其它仿佛都难以入晋商的眼,他们急于求成,故步自封,没意识到自己正在和世界大环境脱节,他们懒于学习新技术,也舍不得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资在新的机器设备和技术上,只顾眼前利益购房置地。
而当面临国门被迫被打开,洋枪洋炮打进来的时期,再多的土地,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