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生人邓晓华,正在平遥古城里进行着各种清代版、民国版平遥年画的复刻工作。他说:“这种传承,就像是一次生命的重生。”而今像邓晓华这样掌握着传统水印年画技艺的民间艺人越来越少,抢救这项古老技艺的工作已被提上日程。
2009年,邓晓华成立“平遥木版年画工作室”。几年来,近30余块平遥木版年画经他之手得到整理复原,清代《平遥祭星神像图》复刻是其代表作。
祭星是平遥人旧时重要祭礼之一。传说中每年正月初八是诸星聚会之期,在这天祭祀,便能得到星君的垂佑。当晚星斗出齐后,各家各户都要举行祭星。人们用纸捻成卷,蘸上油点燃,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再供上熟元宵和面茶,许下新年心愿。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祭星习俗已经被人们渐渐忘却,但农业时代人们朴素的信仰被以平遥年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复刻《祭星神像图》时,邓晓华采用传统手法,将图文刻在一整块木板上,再加墨印刷,然后在印张上手工彩绘。九星九块木版,各个人物传神,风格形式多姿多彩。
“明清时代,这种技法已广泛用于年画的印制。当时民间年画达到鼎盛阶段,印刷作坊分布于平遥县的县城乡村。”邓晓华说,在找寻老版年画的过程中,许多废弃的老窑、古宅都曾带给过他惊喜。
每到春节,平遥古城家家户户都会挂贴《张公爷》为求子孙平安,而《张公爷》也是邓晓华的复刻作品之一。张公爷原型是宋代眉山能打弹弓的道士张元宵,平遥木版年画中的他头戴小花帽、张弓射箭,穿着武士装束腰系带,另有五个小童或抱箭袋,或拿小斧,或玩木剑,神态各异,生动传神。
上世纪50年代,一些平遥老艺人将年画中的顽童换成了系着红领巾、扎着羊角辫的小学生,手中的玩具也换成了书本、铅笔,进喜进财的大红灯笼,邓晓华说:“古老的年画也可以创新,被赋予‘时代因素’的年画更为生动有趣。”
他的复刻作品还包括多版本的《土地爷》《灶王爷》。“土地”“灶王”是平遥家家户户春节必供之神,人们一般在门洞里或影壁墙中开设“土地堂”,所谓“进门一老仙,四季保平安”。灶王爷、灶王奶奶一副有求必应的慈眉善目,端坐于灶君府,庭院里的小厮们拉着小红马驮着聚宝盆,为祈求平安添财的人们送福送财。在平遥流传至今的老版年画中,这些细节都逐一可见。
“每张年画都有一个故事,代表一种年俗。”邓晓华说,一直到现在,在平遥人的心目中,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
“年画的使用几乎遍布中国各地。它不仅是节日装饰品,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平遥县文广新局局长闫振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