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不断探索,通过打好产业扶贫、易地搬迁、医疗扶贫“三张牌”,在脱贫攻坚路上走出一条品质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打好“产业扶贫牌”,让更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
聚焦深度贫困,大同实施“一县一策”战略,做到每个县区打造一到两个主导产业,并及时配套出台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产业发展利好政策。
据统计,以黄芪、黄花为代表的农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85户,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8.3%。
作为全国黄花菜的主产区之一,大同黄花种植总面积达26万亩,总产值9亿元,覆盖全市8个县区。黄花合作社总数达171个,涉及除政策兜底外贫困户3.2万户,1.5万户贫困户通过黄花产业脱贫致富。如今,已进入盛产期的黄花,亩均收入达上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500元以上。目前云州区已经实现农业人口人均1亩黄花的目标。
在浑源县,宜芪面积达39.6万亩,覆盖全县10个乡镇57个行政村。目前,浑源县有芪面积26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已超18万余亩,年均产量在750万公斤以上,带动全县1.67万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
据了解,“三黄产业”(黄花、黄芪、黄小米)已成为“一区一业”“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有效引领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020年以来,大同市持续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全市199个安置点都有产业项目,有效带动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增收。
大同立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大同市明确要求200人以下的安置点,至少建一个扶贫车间;200至500人的安置点,必须建一个电子商务服务点和产业扶贫厂房,优先发展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至3000人的安置点,培育扶贫产业园区。
以集中搬迁安置点为重点,大同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土地资源、基层组织“七个体系”建设,保障7.17万搬迁贫困人口和2.32万同步搬迁人口的生活。
打好“医疗扶贫牌”,严防贫困群众因病返贫
近年来,大同市不断完善低保、医保、医疗救助等相关扶持和保障措施,让贫困群众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脱贫攻坚筑起“健康防线”。
大同市所辖各县区严格贯彻落实“三保险、三救助”医保帮扶政策和“136”兜底报销政策,实施精准医疗帮扶救助,贫困户基本医保个人缴费由财政全额补助,参保率达到100%。
此外,对省定24类重特大疾病晚期患者,民政部门给予一次性每人5000元的大病关怀救助,对有需求的持证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重点救助目录内个人自付“136”封顶额和目录外15%费用部分仍无力负担特殊困难人群,全部由民政部门特殊帮扶。
据了解,大同市灵丘县大力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帮扶“四方联动”,实行农村贫困人口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诊疗结束后只需支付自付费用,方便贫困人口看病。同时,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县民政部门与县级医院签订协议,进行手工结算,医院先行垫付、定期补款。截至目前,共有8267人享受到灵丘县“四方联动”专项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