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郝金玉  石勇  侯计香  张文泉  振兴小镇  戎子酒庄  吴沪先  河南省晋商会  ___  冯南垣 

专访:新世界集团家族接班人郑志刚和他的“K11”

   发布时间:2016-02-29 09:04     来源:经济观察报    浏览:1244    
核心提示:艺术和商业,不只是郑志刚的双重标签,同时也是追溯他与众不同商业路径、以及描绘未来新世界集团全新面貌的重要线索。和郑志刚(Adrian Cheng)的见面是在北京这个冬天最冷的一周过后,很显然,我们都没有抵抗住冷空气的侵袭。一场关于商业和艺术的交谈深沉的展开。见面的地点选在北京东三环中路的瑰丽酒店的行政酒廊瑞阁,这
中国晋商俱乐部致力于建设服务创新型商业化晋商生态 | 主办全球晋商年度峰会“晋商年会”与“晋商国际论坛”

艺术和商业,不只是郑志刚的双重标签,同时也是追溯他与众不同商业路径、以及描绘未来新世界集团全新面貌的重要线索。

和郑志刚(Adrian Cheng)的见面是在北京这个冬天最冷的一周过后,很显然,我们都没有抵抗住冷空气的侵袭。一场关于商业和艺术的交谈“深沉”的展开。

见面的地点选在北京东三环中路的瑰丽酒店的行政酒廊瑞阁,这里也是新世界发展集团旗下资产之一。

迎面走来的郑志刚身着黑色休闲装,还没有吃早饭的他跟我打过招呼之后在中央餐吧附近走了一圈,点了一碗港式汤面。随后他走回到我对面,靠坐在沙发上。

一张娃娃脸让他看起来与几年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但他的身份在一年前已经发生了改变,从新世界集团联席总经理升任为执行副主席,已然被外界视为企业接班人。

但郑志刚还有另外一面并不广为人知,从年少至今,他一直热衷于人文和艺术,而且不仅仅是简单的热爱——“让世界听到中国艺术的声音。”这是郑志刚经常说的一句话。由美国资深艺术类杂志ARTnews编辑整理的2014年“全球十大艺术收藏家”榜单,郑志刚位列其中。

艺术和商业,不只是郑志刚的双重标签,同时也是追溯他与众不同商业路径、以及描绘未来新世界集团全新面貌的重要线索。

在接触商业之前,郑志刚已经在艺术和人文的路上走了很远。

在香港四大家族中,郑志刚是他这一代接班人里没有专门攻读商科的少数派。他的选择看起来非常随心所欲,13岁赴美读高中,之后在哈佛大学学习东亚文学,随后在斯坦福大学的京都研究中心学习文化艺术和日语。

“人文、历史等等都需要在年轻的时候系统学习。”在他看来这是做事的基础,而资本运作和企业管理这些都可以在日后经营中实践学习。很少有人能在他当时的年纪就明白这些道理,一如并非所有人都能享受到优渥的家庭环境带来的从容。

郑志刚从2005年开始接手家族业务,期间安排新世界百货上市崭露头角,2012年晋升为新世界联席总经理,这是新世界集团第一次出现这样的职位安排,为集团未来接班人的铺路意图十分明显,2015年4月1日起升任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执行副主席兼联席总经理,在官方提供的董事会成员名单上仅列于其父亲郑家纯之下。毫无疑问,这次升职意味着郑志刚过去几年的作为被充分认可,K11的成就显然功不可没。

作为完全创新的艺术购物中心,K11由郑志刚一手创办,从艺术主题定位到招商洽谈,亲力亲为。时值经济危机爆发,全球商业都在萎缩、观望,这个时期没有人会坦言乐观。

近200封邀约加盟商的邮件收效甚微,他只能亲自出国跟客户商谈。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这时候他会选择低调不宣,以观察者的身份看客户和属下讨论,直到最后做决定的时刻,对方才意识到这位娃娃脸先生原来就是老板。

他很得意自己可以在暗处就把一切都看清了,“让所有人明白你要做什么,并坚信你能做到真的不容易。但更难的是对人的判断和把控,因为经营的秘诀和商业成功的最终落点都是人。”郑志刚曾在2010年接受品牌世家采访时如是说。彼时香港K11刚刚开放营业几个月,郑志刚的判断是对的,K11在开业的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谋定而后动。这种内敛是他以新世界集团继承人身份进入在公众视线之后一种稳定的状态,也给了他更多机会去思考和观察。也正是在最坏的时刻,郑志刚完全用自己的思路创造出商业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新形态。如今看来,这种奇妙的平衡正改变着整个新世界集团的调性。

之后K11开进上海,在2014年举办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吸引了总计35万名观众,100元的票价仍然人满为患、不少人等待三个多小时进场参观,彼时很多国内观众还没有看展览的习惯,但K11给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因此,在中国,K11恐怕比它的一手缔造之人名气要大得多,在常规的认知中,这种艺术和商业的结合很难以完美的形式呈现,尤其是在这个崇尚商业、标榜成功的年代,但郑志刚做到了。“社会创新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一边去推广这些商业模式,一边对股东有贡献,一边去推广你的社会目的。”其实最后这一点才是他更想做的:“我的社会目的主要是希望可以搭建一个新的中国艺术的生态给新锐艺术家、新艺术家、策展人,也可以给普罗大众去享受艺术,也希望这个生态可以连接到全世界。”“The Artisanal Movement是一趟超越设计和美学、开拓无限想像的旅程。原创手工艺融合着不断创新及追求卓越的精神,从细微处体贴顾客需要,以热诚引领梦想。“郑志刚的这段话呈现在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官网显眼的位置。K11不仅带着顾客走进一段奇妙的旅程,也把通往“新世界”的钥匙交到郑志刚手上,开启了一段有趣的冒险。
 

访谈

经济观察报:K11创立纯粹作为一种创新,还是为实现新世界商业上的一种补充?

郑志刚:做K11的时候就是为了实现一个社会的创新,而不是为了新世界需要这个新品牌去打造。如果这样打造的话,就变成很即兴化,就变成我需要这个模式才做这个。

我感觉新一代的企业家、创业家,比如我是文化创业家,我们都很重视为了社会去做,而不是说为了个人的主义去做。不是因为某一些原因去做这个事情,而为了做出改变让社会和世界更好。

经济观察报:K11构筑了整个商业、艺术的有机结合,最初是什么启发了你?

郑志刚:2008年的时候,我开始比较明显的感受到整个零售的载体,人、顾客、空间,还有整个商业的模式都发生了变化。

从我们收集的VIP顾客数据里面开始可以看到,顾客越来越年轻,包括周大福的VIP研究里面也可以发觉到一些年轻化趋向。

另外,顾客开始对一些过去固有的商业模式产生厌倦。比如说去一个卖东西的地方永远都是这样的,永远都是那些牌子,永远都是同一个所谓的目的。

其实顾客越来越不“单纯”了——顾客去逛街不再是为了买东西,他们是需要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同,眼光也不同、视野也不同、年龄也不同,导致他们对于一些要求也不再相同。

此外,我个人对艺术非常热爱,所以也希望艺术结合进来作为一个商业模式可以推广,是一种Social In-novation,即社会创新。但这件事并不简单——社会创新需要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一边去推广这些商业模式,一边对股东有贡献,一边去推广你的社会的目的。

我主要是希望可以搭建一个新的中国艺术的生态给新锐艺术家、新艺术家、策展人,也可以给普罗大众去享受艺术,也希望这个生态可以连接到全世界。

这个商业模式、社会目的、公司责任需要高度匹配,彼此分开操作很容易,但是融合起来就需要大量时间去磨合。现在可以看到,我们做的非常成功,像香港、上海就已经开了“博物馆零售”,上海K11的业绩每年都是双位数增长,从租金、利润来说,都是非常成功的。

因为有这个强心针,未来我们会在8个城市再开14个项目,这些项目不止是零售体,比如说办公室,复式公寓,K11这个品牌是可以延续出来,品牌的远景是给顾客一个创意之旅,是在精神灵魂上面的一种提升、一种学习,顾客希望来到这里是可以学到东西的。如果仅仅用“体验”来形容,坦白说太过于表面。

经济观察报:K11的运营在磨合期做了哪些调整?

郑志刚:比如去了解顾客对空间和内容的不同需求,每个地方的顾客他们的预期反映到整个策划是不同的。

刚刚开始的时候,商业上面做得很好,我们两三年都已经翻一倍了,但是在文化、当代艺术方面,我们希望普罗大众都可以参与艺术,希望他们都可以享受艺术,就是把艺术平民化,艺术就是大众也可以享受。

比如,因为香港普罗大众可能有时候对一些太抽象、太概念型的一些艺术是没有兴趣去了解的,所以在顾客的要求上我们改了一些方向,着重在某一个设计方面或者年轻毕业生艺术家方面去做一个切入点。

经济观察报:在这个过程中怎么把握商业和艺术的平衡?

郑志刚:实现这个是要有牺牲的。包括从挑选入驻的店铺开始就已经在做选择,还有在策展的过程中,整个商店和商店之间的关系,我们会重组,去重新想,和一些普通的、传统的思想一定要有一个脱离,所以我们自创了一些新的思路。

商业和艺术的共赢其实是比较主观的。从主观来讲,不仅人与人之间不同,同一个人的每一天也不同,比如会搭配不同的穿衣风格,但这个人内在气质是不会变化的,我们就是要找到这个脉络。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很多的沟通,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来做这样一个强沟通。

经济观察报:那么K11的成功是精心谋划的因素为主,还是运气的成分更多?

郑志刚:一半一半。K11从一开始就是赚钱的,这真的是运气,包括在运行了两到三年的时候商业的业绩也很好。但在艺术方面,普罗大众对我们在做什么并不了解,那个时候的香港并没有流行文化艺术,现在大家慢慢开始讨论就会好一些。

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方面我尽量做到我应该做的,地利也可以控制,我对我团队最自豪的是我们尽最大的力量去做,这是我们对社会的一种表达,一种希望、一种贡献,但天时给不给我,我控制不了。但我们已经感觉很开心,因为可以参与这个社会文化的一种推广,它是正面的一种推广。

经济观察报:K11的版图未来将会大幅扩张,那么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文化,城市的居民也有不同的欣赏倾向,所以体现到艺术呈现层面,会做什么样的相应调整?

郑志刚:总体艺术层面来说我们是推广当代中国艺术,希望当代中国艺术国际化,这个核心不会变。

本地化也是要跟随这个脉络的,只是说具体推广什么类型的文化艺术,这是有它的一个要求。比如说沈阳,可能推广沈阳本地的一些艺术家,这样就有可能给顾客多一点共鸣感,这也许是非常好的。

经济观察报:K11艺术基金会每年都会提供很多机会来培养、推广一些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那么大概是秉承一个什么样的理念来选择这些艺术家?

郑志刚:坦白说我们是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和其他的艺术家可以交流,很多时候都每个驻场的的艺术家最后都有机会去做群展,在艺术圈旁边的空间。

但是之后会不会再孵化到美术馆,或是在我们的空间再展览就都是后话了,因为这也不是我们可以定的。第一需要看策展人、美术馆、博物馆的那些专家他们对这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喜好、兴趣,此外画廊、还有我们自己内部的艺术委员会也有一个选择,没有一定的比例,只要是我们感觉这个艺术家是有潜力,可以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我们也当然希望他的作品可以出现在我们的展览里,或是国外的一些博物馆的展览里,去突出它本身的一些优势。

其实,我们希望年轻的艺术家都和国外,或是某些学术的点去做对话,比如说2015年11月在上海K11举办的达利展,我们是做成了超现实主义当代艺术的一个对话。这也是希望能看到当代中国艺术的符号到底是什么,它本身的一种脉络是怎么样的,它是怎么给人影响的……

其实我希望当代中国艺术能够变成我们新一代人的一种自豪感。因为这个是你最贴心的去了解的中国当代文化的符号,代表了这一代人的一个文化趋势,这一代人的生活、未来,就是当代中国艺术里面可以表现出来,可以代表中国。它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当代文化跟世界交流的一个符号。

比如大家都说美国文化,其实美国文化是什么呢?除了它有电影、音乐之外,它最厉害的是在60年代培养了很多那个时候的美国本土艺术家,比如说波普艺术是美国创出来的,它普及之后已经变成美国本身的一种文化,一种可以脱口而出的美国文化的符号。

经济观察报:因为它有跟大众的共鸣的东西在里面。

郑志刚:对,所以我们也是一样。我希望中国的当代艺术也能普及化,让大家产生共鸣感。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上海K11的美术馆里面做了很多的小孩艺术教育项目。

这次《跨界大师·鬼才达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展总有十几万人买票参观,我们很多的赞助商也邀请了他的VIP去看。目前我们的微信大概有24万人关注,微博粉丝是200多万,所以我们从线上线下都已经有非常大的覆盖率。在这些传播渠道慢慢做一些宣传的时候,普通的老百姓也会感觉“其实艺术文化我也可以参与啊”,参与的时候也了解几个装置艺术家他们讲了什么,“原来他在讲生活”……就这样慢慢加深普通老百姓对艺术的精神层面的认知,这个过程中他们作为当代中国人的公民感慢慢就出来了,就会树立一种对外的一种信心,这是对外的一种软实力。

经济观察报:那么中国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一样,你有什么切身的感受呢?

郑志刚:大部分中国城市对文化的探索都是有的,只是他们可能有些城市可能对某一些太国际化的艺术会感到很陌生,反之对本地的老艺术很感兴趣,这时候就要考虑怎么和本土性结合。

但是从我们的社会责任和社会目的来说,有一种教育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去的时候希望可以大家建立公民感,大家建立一个联系。同时,我们也希望消费者可以去驾驭一些新的东西,放一些新的东西让他们勇于了解,他们作为当代中国的新一代应该要看什么是当代中国艺术。

经济观察报:K11这种商业空间呈现艺术展览的方式更容易消除艺术和大众之间的距离感。

郑志刚:对,因为我们整栋建筑都是个博物馆。现在也有很多人想抄袭我们的形式,比如东给一个展览,西给一个展览,这些坦白说都是炒卖艺术。只是做噱头,并没有真正的远景规划。

中国现在最讲究的就是真实、真诚,这也是中国现在最缺少的。真诚真实是给顾客去感受的、感应的,这样顾客会知道你的远景是什么,而不是说一项表面的一种炒作。

比如有人要办毕加索展览,可以用钱直接打造出来,但是为什么要做毕加索展览,脉络在哪里,你对社会的影响,你到底是要给顾客传达什么信息,你想让顾客学习到什么呢?做这个展览是可以增加客流,但是对艺术、学术、当代中国艺术等等都是没有用心、没有激情的,顾客会感受到的。

真实很重要,比如有人来和我谈话,如果我感觉到他很假,那么无论他说什么我都不相信,或者可能相信他一半。顾客也是一样,他们看了这个东西后,潜意识上面是会感觉到背后的不真诚、不真实的。

经济观察报:那么K11艺术基金会怎么把控整体的脉络呢?

郑志刚:我会尽量相信我团队的眼光。但我也会监督整个脉络、思路、策展的方向,因为整个远景是我提出来的,所以这些一定是要把关的。比如2017年、2018年应该做什么东西,类似这种比较远的策略我是会提出来的。

经济观察报:在这个脉络之下,比如未来五年在你的规划里你需要做到什么程度?

郑志刚:希望五年之后K11可以变成当代中国艺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软实力,一个符号,一个走出去的代表光环,全世界都可以看到。能让中国人有一点自豪感。因为我们是原创,是中国人创出来的品牌。

 

投诉邮箱:tougao@shanxishangren.com
 
更多>同类晋商资讯

鹏飞集团·郑鹏【中国晋商俱乐部名誉主席】 振东制药·李安平【中国晋商俱乐部荣誉理事长】 潞宝集团·韩长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聚义实业·王殿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振兴小镇·牛扎根【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融德创世·郝金玉【中国晋商俱乐部常务理事长】
理事会企业动态
最新活动动态
优秀晋商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晋商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京ICP备13017153号 |  网站地图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