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两会的常见错误用语有哪些?怎样规避?如何正确使用规范用语?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梳理一番将有助于相关的报道工作。
1. “×届全国人大×次会议”“全国政协×届×次会议”这两个会议名称中“×届”“×次”的位置不同,不要写错。“两会”一词因使用较广,可不加引号。“十五”“十一五”均应加引号。
2. 不要随意使用简称和略称。“政府工作报告”不要简写成“政府报告”。
3. “提案”与“议案”“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提的是“议案”,全国政协委员提的是“提案”,不要用错。“议案”是指由法定机关和人大代表依照法定程序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或者人大常委会会议进行审议并作出决定的议事原案。“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大代表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对各方面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议案”必须是由法律规定的机关,或者代表按法定的联名人数,依照法定的程序提出。而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代表个人可以提出,代表联名也可以提出。“议案”内容必须是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的。而“建议、批评和意见”则是对各方面的工作都可以提出。
4. “审议”与“讨论”。全国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而全国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同时进行这一活动,可并称为“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有的代表、委员在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使用“学习”“领会”等词汇,这与代表、委员的职责不符,新闻报道中应避免使用。正确的用法是“审议”或“讨论”。
5. 政府和法院、检察院是由人大产生的,对人大负责,向人大及常委会报告工作。不要说“人大要积极帮助呼吁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产生人大请求或者劝说政府、法院、检察院解决问题的误解;正确的表述是“人大要依法解决或督促有关机关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 “审议”与“一起审议”。是全国人大代表的中央领导同志参加所在代表团的会议时,使用“审议”;是全国人大代表又是国家行政机关成员的中央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会议时,在使用“一起审议”的同时还应有“听取代表意见”的内容。
7. “参政议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主要职能之一,报道中涉及政协委员时,可使用“参政议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报道中涉及人大代表时,不能使用“参政议政”,可使用“履行职责”或“行使权力”;“代表、委员”并提时,最好把“履行职责”与“参政议政”写全。
8. 在同一届次会议上,政协委员的“界别”不要写为“届别”。“届”是从时间上说的,指的是九届、十届、上一届、本届等;“界”则是针对委员的工作领域分类而言,如“经济界委员”等。
9. “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表述。人大常委会没有“常委”这个职务而只有“委员”,“×××是人大常委”或“人大常委×××”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表述应写为“人大常委会委员×××”。
10. “组成人员”与“委员”。人大常委会会议由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出席,其组成人员不仅包括委员,还有委员长、副委员长(地方的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为主任、副主任)和秘书长。因此,在报道中不能说“出席人大常委会×次会议的委员们……”,正确的表述应为“出席人大常委会×次会议的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11. 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职务停止问题,要使用“终止”或“撤销”的标准表述。在人大,按规定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罢免某人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议,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某人的代表资格终止。在政协,则由政协常委会会议表决决定撤销某人的全国政协委员资格。
12. 人大对一府两院有监督权,但这种监督权力应该由集体行使。代表从事个案监督的行为,于法无据。而代表拥有的权力属于公权范围,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就应该“不做”。监督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行使监督职权。”按照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的监督权也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和程序行使,如:第二十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本级或者下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协助下,可以按照便于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原则组成代表小组。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可以参加下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代表小组活动。”第二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根据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统一安排,对本级或者下级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行视察。
代表按前款规定进行视察,可以提出约见本级或者下级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被约见的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或者由他委托的负责人员应当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代表可以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要求,联系安排本级或者上级的代表持代表证就地进行视察。代表视察时,可以向被视察单位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第二十七条还规定:“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有关机关、组织必须研究处理并负责答复。”
13. “法律委员会”与“法工委”。法律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专门委员会之一,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法制工作委员会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下设机构、办事机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简称“法工委”。法律委员会的负责人称“主任委员”;法工委的负责人称“主任”。
14. “检察长”与“审计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不要写成“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国务院机构中的审计署的首长职务为审计长,不能写为“审计署署长”。各地各级检察院的首长称检察长。各地的审计部门,省级多称“审计厅”,其首长称“厅长”;有的地方称“审计局”,其首长则为“局长”。
15. 法律名称加标点符号的问题。(1)使用法律的全称应加书名号,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但使用法律的简称时,则不用加书名号,也不用加引号。如“按照刑法的规定”,不要写成“按照《刑法》的规定”或“按照‘刑法’的规定”。(2)法律草案的表述,全称应加书名号,同时“草案”用括号括起来置于书名号内;使用简称则不加标点符号。如,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简称则为“物权法草案”。(3)人大代表建议案中建议制定“某某法”时,应用引号注明建议制度的法律名称;不用引号也可。但不能用书名号,书名号只能用于已颁布实施的法律全称。如,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工权益保护法”,也可表述为: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工权益保护法,但不要写成:“代表在议案中建议制定《民工权益保护法》”。
16. 国家机关名称中的“和”及“与”字。国务院机构中有3个机构所主管的工作包括多方面内容,在名称中用“和”字进行连接,不用“与”字。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简称中则不用加“和”字,如“发展改革委或发改委”“劳动保障部”“人口计生委”。但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名称中,则用“与”字连接,如“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等。
17. 监管机构的名称。国务院机构中有一些单位名称中明示有监管职能,但表述不尽相同。其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使用的是“监督管理”。而“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用的是“监管”。在使用这些单位的全称时应注意区别。
18. “权力”与“权利”。权力指的是政治上或职责范围内一定的强制力量或支配力量,人大代表所担负的职责是依法赋予的,因此,一般使用“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力”,而不要写成“行使人民代表的权利”。同理,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要写成“行使权利”。“权力”可构成“权力机关”“权力部门”等词组,而“权利”则不能。“权利”一般用于个别,如“享有公民应有的××权利”。
19. 新闻稿中对人物一般使用“职务+姓名”的表述方式,而不使用“姓名+职务”的表述。两会报道中,应尽量使用“代表”“委员”身份,即“××代表”“××委员”。
20. “共商国是”不要写作“共商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多用于书面语。
21.关于称谓。 “普通代表”“普通委员”的称谓有违代表、委员平等的精神,“父母官”的称谓缺乏法治精神,均不要使用。
22. 报道中不要炒作“议案(提案)大王”“一号议案(提案)”等,要重点报道议案(提案)的质量。
23.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分布在各地,其中有的居住在北京。两会报道中,如统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会聚到北京开会,不要称“进京”。“代表委员进京前”不如说“代表委员到会前”。
两会记者拦部长指南
一、找对战场
部长通道
两会记者采访须知中提到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台阶下及大礼堂外之外,还有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便是“部长通道”。
按惯例,不同于从大会堂东门进入的大多数代表委员,各部部长都会从北门进场。每次人大全体会议前后,从这走过的一位位部长和代表委员,都会看到一条红地毯、一道红线串成的秩序线和一个由两个简易的小架子组成的发言席,当然,还有严阵以待的媒体和记者们寻觅的目光。
根据组织现场秩序的人大新闻组工作人员魏兴去年接受中国之声《新闻纵横》的采访时介绍,入口窗帘处到采访台便是可活动的范围,“过了采访台就不要强求了”。
但是为保证秩序,只有志愿报名“拉部长”的记者和工作人员才可以越过红色秩序线,进入这个活动范围,或者是前排记者认出部长,授权部分记者快速进去。
厕所
会议中场休息的时候是个好时机。从会议室到卫生间的距离不过几十米。记者需要在这几十米之间,认出代表并成功将其“拦截”。
拦截不到的,只好进厕所围堵。
2008年两会,有记者终于在厕所体验了一把围堵代表。他在两会记者编辑博客圈中写道,时任科技部部长的万钢在会议中场休息时,欲前往厕所。万钢刚一起身,埋伏在四周的记者迅速一拥而上。
“短暂的交谈结束后,万钢在记者的前呼后拥下奔到了厕所,万钢一摆手,门一关。几名女记者知难而退,男记者们似乎也达成了一种默契,不忍打扰部长方便,遂在门口恭候。一两分钟后,我也不再犹豫,推门一进。万钢正好在洗手池洗手,好机会!自然地,我把录音笔一开,一声"万部长",采访开始。外面的记者们一看情形不对,也迅速冲了进来,形成合围之势,霎时厕所里人生鼎沸啊,那叫一个热闹,外面的女记者们也只能干着急。”
电梯
有时候电梯里也能开新闻发布会。《中国证券报》记者蔡宗琦在博客中写下这样一幕:
“记者朋友不要急!”
“小心摔倒。”
“我住在××层,哪位记者帮我按一下电梯,我让他第一个提问。”
二、找对人
能够在正确的场地遇上代表是上会记者的大问题,但更大的挑战还在于“认人”。
胆大的记者直接冲上去拉代表的胸牌看:名字、单位一目了然。再不清楚就干脆问代表:“你在某某单位从事什么工作?”胆小的记者就通常缩在“包围圈”后面,认真用录音笔录下代表讲的每一句话,不管听得懂听不懂,群访结束后赶紧抓着身边的同行问一句:“这人是谁?”
如果不认识来者何人,又不想显得自己太无知的话,也有记者支过招,可以提一个屡试不爽的单一问题:“您认为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挑战和机遇各是什么?”
讨巧的办法虽能救急,但也不是上策。认人还是要靠硬功夫。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商报》新闻中心记者赵倩在三天内“生拉硬拽加卖萌”成功拦截20多名代表委员,其中“战绩”最为辉煌的是3月8日那天,一共成功拦了10位部长接受采访。这些人里有农业部、人社部、环保部、文化部和民航局等多名部长局长。
也因为此事,个小、身穿红色外衣的赵倩以一组拉部长照片走红网络,被称为“拉部姐”。
“拉部姐”能一拉一个准,靠的是硬本事。赵倩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同行都说我眼尖,其实我是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参加了六次全国两会,两会前她把所有部长、副部长的头像、资料都打印出来,时不时地拿出来辨认。
采访中出现不认识的代表,闹出笑话的也不少。
2012年两会期间,网友“徐静波微博”称,“在人民大会堂采访,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笑话:二十几个人像打仗一样围住一个委员采访。采完了,相互问一句,那个人是谁啊?”
同样也是这年两会上,《华西都市报》记者陈诚发微博:“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一个老头被记者逮着了,很多记者拥了上去,没有多少人认识他,互相打听:他是谁呀?有人回答:好像是谈高考的。于是大家使劲问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我的天呀,实际上他是高铁专家”。
事后有媒体证实,这个被记者当做高考专家采访的老头,实际上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7·23”温州动车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而那位问高考话题的记者,后来也被同行奚落:“你问高铁啊,你问什么高考!”
三、找对方法
成为拉部长志愿者
“各位记者不要越线,不用着急,大家推选两至三位代表出来采访部长吧!”这是去年两会人大新闻组工作人员在“部长通道”上的喊话。话音刚落,簇拥在“警戒线”外的数十名记者开始“毛遂自荐”:“我去吧,我声音比较大!”“我去也行,我跑得比较快!”……经过一轮激烈“竞争”,两名自告奋勇的女记者成为新一轮“专挽部长的美女代表”。
根据工作人员魏兴的说法,部长们面对女士邀请时不那么容易拒绝,于是“约定俗成”,出现了“美女挽部长”,每年也都会有“拦部姐”产生。
2010年两会,一名新华社音视频部女记者因手挽多位部长引发网络热议,她成功“绑架”到商务部长陈德铭、教育部长袁贵仁、工信部部长李毅中、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国资委主任李荣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等高官接受采访。她便是由现场众多记者选出来的代表之一。闾丘露薇也在当时的博客中表示,“自己正好目睹了其中一次”,看到的是她和男同行一起,一左一右“架”着发改委主任张平的胳膊。
2012年《南方都市报》记者葛倩也因为拉部长成为新闻,当时她成功“阻击”外交部副部长张志军、民政部长李立国、工信部部长苗圩等高官,被同仁们称为“猛士”。
两会记者采访忙
生拉硬拽
生拉硬拽是成功拦截到代表委员的最直接方法。葛倩后来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自述:“从未觉得"眼疾手快"如此重要,“堵部长”着实是件考验功夫的体力活。3米开外这个国字脸、深色西服、白衬衫的男子似乎是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是不是呢?”,“管他呢,凑近再说”,徐绍史踏入人大会堂北门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一片乱战。近了,更近了,仍旧看不清胸前的名牌,还是凑上去吧。
“徐部长!”一句话,眼前这位男子居然应了。可随即,这位“身经百战”的部长立刻明白真相,连连摆手。话说同时,我推、拉、拽齐上,并不断用身拦住随时可能出现的工作人员的“拦截”。而人高马大的工作人员显然“段位”更高一筹,眼看部长先生快被“抢”走,身边一位男记者直接背后绕道拦截,两人左右“夹攻”,徐部长终于走到了发言台前。
贴身术
2013年全国两会,有一名身穿格子衫胖哥出现在不少摄影记者的镜头里。这是南方日报娱乐记者郑照魁(笔名“方枪枪”),他依靠体型、经验,始终紧贴在明星代表的身边,成功采访了成龙、莫言、姚明、赵本山、陈道明、陈凯歌、宋丹丹等人。
情感牌
2013年,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上两会,成为记者追逐焦点,但其一直对很多“敏感”问题缄默不言。一位记者为了能采访成功,堵在释永信房门口,软磨硬泡,最后说出“我佛慈悲,希望大师能帮忙完成任务”,释永信最终才接受了一次短暂采访。
四、利用你想不到的优势
赵倩能够成功拦截部长,白岩松在《新闻1+1》中总结出一个原因:她非常拥有一个优势,个头不高,但是娃娃脸,眼睛倍儿大,你说谁好意思拒绝她的这种邀请呢?
这时候,长相也能称为成功拉到部长的加分因素。
不过,还有一种优势,不得不让你感叹记者也需要“拼爹”。
2012年,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在新闻发布会后,香港卫视新闻采访总监秦枫踢开数个花盆,第一个冲到了主席台前,抓住主持记者会的李肇星的衣服追问港澳问题。引起业内哗然,大赞她敬业。事后,网友发现,李肇星其实是其姑父。
不过,当众多记者还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拦部长的时候,明星记者吴小莉已被总理点名“照顾”。
1998年两会期间,总理朱镕基记者会上,吴小莉举了几次手,却没被点上发问。就在这时,朱镕基见状后即刻提醒新闻组负责人:“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好不好,我非常喜欢看她的节目。”
总的来说,两会期间记者也是蛮拼的。因为两会获得的与部长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记者们肯定是不愿放过的,但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能不能让部长们停下脚步接受媒体的质询,期待今年的“拦部姐”。
2015两会记者大数据
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基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维度分:男记者、女记者;有证记者、无证记者;年轻记者、老记者。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两会报道也呈现出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一场盛会需要多少人报道
1987年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总数为340人,而2001年已达到2348人,而从2009年开始,这一数据持续稳定在3000人以上,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参与两会报道的持证记者达到3000人,而与此前不同的是,伴随着网络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发展,这场两会,无证记者的人数也占到3000人,与持证记者平分秋色。
二、姑娘们撑起半边天,美女记者成焦点
据官方统计,全国持证记者人数为248101人,其中男记者140684人,女记者107417人。女性完全撑起记者职业的半边天。
而就两会来说,似乎光鲜亮丽的女记者更加吸引人的眼球。这不光是因为女记者同样拥有过硬的采访写作能力,而且,相比男记者,才貌出众、光鲜亮丽的女记者更容易获得提问的机会。以南京都市报为例,负责此次两会报道的记者11人,其中男女比例为3:8。
三、外国记者来参战,关注焦点各不同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两会的报道队伍也日益庞大,除了来自国内的记者,还有来自全球30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与报道。
图为2009~2015年国内外、港澳台两会记者人数趋势
在所有参与两会报道的外媒中,以美国、日本人数最多,均为200多家,排在第三位的是俄罗斯,为50多家。海外华人媒体60多家。
相对于国内记者而言,外媒记者的采访要艰难一些,一个是两会向他们开放的采访场次不多,他们只能在“媒体开放日”才能去旁听和采访;二是本身容易成为被采访对象。外媒记者常被会问到这两个问题:“您是第一次采访两会吗?”“你最关心什么问题?”
从外媒记者关心的问题来说,除了对国际关系如“中美”“中日”关系的关注之外,美国记者更偏向经济和军事,而今年在中国反腐局势之下。对与反腐主题的提问也有相当的热度。
四、记者很忙跑完东家跑西家
按照今年的两会安排,除了11场答记者问,7场听取报告说明是必参加项目之外,27个驻地分布在京城各个角落,采完一个代表就要马不停蹄的赶赴下一家,让人不禁感叹,采访还真是个体力活。
五、一个一个不够分,热门代表很抢手
2015年参与两会报道的持证记者人数为3100人,而出席此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为2907人,记者人数超过代表人数,采访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由于两会上能讲、敢讲、讲得既专业又有深度的代表委员总是那些人,我估计也就100人吧,他们当然就成了‘香馍馍’,比如叶青(微博)、葛剑雄、韩德云等,几乎所有媒体都会采访他们,甚至在一次两会中采访多次。十几天会议下来,他们喉咙都是嘶哑的。”(叶铁桥)
图为持证记者与人大代表人数对比
如果算上无证记者和政协委员,这个反差就更大了。国内外六千名记者争夺5000多名代表委员中那100多名能说会道者,那场面光想想就很壮观。
图为热门人大代表与全部记者人数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