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减灾办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 做好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做好今年全市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临汾市减灾办已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做好2020年全国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
一、高度重视、突出主题,扎实开展防灾减灾活动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要把社区居民发动起来,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各市、各有关部门要深刻领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这一主题,加强资源整合和力量统筹,加大对基层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将防灾减灾各项工作落实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不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二、丰富宣传教育形式,提升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围绕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教材、动漫、游戏、影视剧等宣传教育产品,编制印发社区和家庭应急手册,发送公益短信,在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设置宣传专栏,开展网络公开课、新媒体直播、在线访谈等活动,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的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提高宣传教育实际效果。根据疫情防控的不同情况,有序加大各类科技馆、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生命安全教育培训体验基地等公益开放力度,设立防灾减灾专区,开展防灾减灾公众现场或线上体验活动,拓宽公众接受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途径。组织报纸、电台、电视等新闻媒体对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以及各市、各部门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集中报道,营造防灾减灾良好舆论氛围。
三、开展灾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机制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全面系统的灾害事故隐患排查,重点做好城乡社区、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建筑工地、机场、火车站、地铁、城镇燃气、城市地下管网、泵站闸门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来的灾害事故隐患,如排水管网堵塞、监测预警系统运行异常、安全设施毁损缺失、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等,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要继续开展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治理行动,切实解决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问题,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要认真总结近年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及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推动基层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队伍,完善网格化管理队伍参与防灾减灾宣传、灾害事故隐患排查、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机制,加强装备物资配备和能力培训,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工作。
四、加强基层应急物资储备,提升基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各市、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地域和部门特点,切实加强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继续支持多灾易灾县市区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鼓励灾害高风险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储备站点,实现应急物资靠前部署、下沉部署。建立健全县域应急物资保障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机制,在多灾易灾县县市区推行应急物资实物储备、产能储备、社会储备等多种方式,努力满足可能发生灾害事故的峰值需求。建设应急物资物流管理平台和应急物资捐赠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物流企业优势,实现应急物资有序调度、快速运输、高效配送、精确溯源,提高重特大灾害情况下应急物资的快速通达能力。研究制定基层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配备标准及管理办法,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与邻近超市、企业等合作开展应急物资协议储备。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储备基本应急物资和救生避险装备,推广使用家庭应急包。
五、推进基层应急力量建设,提高基层灾害事故应对能力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在加强本级、本部门应急力量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应急力量建设。通过乡镇(街道)应急消防站所建设,带动乡镇(街道)政府专职消防队、企业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多元基层消防力量发展。指导各地按照乡镇消防队国家标准,开展乡镇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达标建设,积极将乡镇消防队纳入消防救援队伍练兵体系。加大乡镇(街道)、村(社区)灾害信息员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工作能力。整合基层各类应急信息系统或网络平台,统筹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新技术新手段和应急广播、大喇叭、吹哨子等传统手段,努力解决灾害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平台,规范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在灾害事故发生后短时间内能够抵达现场并开展先期处置,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科普宣传教育等常态减灾工作。
六、加强各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因地制宜开展预案演练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城市绿地、学校、体育场馆等已有设施,改扩建或新建一批应急避难场所,满足辖区内居民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等需求。在应急避难场所、关键路口等位置,设置应急标志或指示牌,张贴应急疏散路线图,方便居民快速抵达。进一步修订完善基层各类应急预案,注重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城市内涝、地质灾害、地震等灾害以及火灾、燃气泄漏、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因地制宜开展桌面推演、线上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提升基层应急指挥能力,提升群众紧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