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领导力”系列(四)
同一件事情,不一样的说法,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暗藏在言行背后的流程逻辑会演绎出神奇的力量。
徐刚换工作
在外资化工企业A公司工作了13年的徐刚,由技术员、工程师、生产经理,一步步升到生产副总。由于A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收缩,徐刚将简历放在智联招聘网上,外资B公司的老板看好徐刚在A公司的工作经历,将其聘用为快消品公司制造总经理,试用期为半年。
入职三个月了,徐刚走访了全部产线和职能部门。尽管A公司的业务是B2B,B公司的业务是B2C,但作为公司制造总经理,徐刚仅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这是他擅长的领域。周一,他觉得该向老板作一次专题汇报了。通过集团HR总经理,将时间、地点安排在周五下午15:00~17:00,集团总部的会议室中。
汇报主题:入职初期工作计划
周五,徐刚的汇报开始了(PPT展示)。第一张是汇报提纲,分为“人事调整、质量改善、精益管理、执行力改善”,详情见下页表。
徐刚讲到第二十三张“执行力改善”时,老板打断了他的发言,问道:“三个月来,你看到了什么?”
徐刚回道:“现场脏乱差的情况普遍,人员士气低落,顽固性质量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客户投诉,人员调整十分有必要。”
老板接着问:“你接下来准备怎么做?”
徐刚:“重点抓质量、精益管理和执行力。”
老板:“好的,你做个方案吧。”
16:10会议提前结束。老板交代HR总经理,“这个人没有思路与逻辑,做一下背景调查。”三天后,徐刚还没来得及提交方案,就被辞退了。
报告背后的秘诀
徐刚进行第一次工作汇报,大纲中第一项就是人事调整,不符合逻辑,并且这四项内容之间也没有呈现出逻辑关系。
第二至第七张PPT呈现第一部分人事调整的内容“人员结构分析、质量和安全分析之后是能力模型”,而且能力模型对不同职级的呈现也是随意的,顺序是“生产经理、总经理、质量经理、HR经理、工务经理”。
通常的顺序是职级由高到低,由后勤到前勤,或反之。可以调整为“总经理、HR经理、质量经理、生产经理、工务经理”。
类似情形在后面的PPT中普遍存在,他在汇报中展现出较丰富的知识结构,如能力模型、大质量概念、柏拉图分析、精益管理等,由于顺序不对,显得杂乱无章,所以老板没有耐心听完,汇报会就提前收场了。
笔者本人也有跳槽离职的经历,曾出任一家大型跨国公司的COO。记得第一次工作汇报的PPT共九张,提纲是“公司优点、发现的问题、标杆分析、近期工作计划、可能的风险、资源需求” ,“近期工作计划”是重点,有四张PPT,其他部分各一张PPT。
作为新人,先汇报入职发现(优点与问题),接着进行标杆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近期工作计划,最后提出可能的风险和资源需求。这样的汇报顺序,老板容易理解和接受,为笔者后面的工作打开局面并晋升为CEO开了一个好头。
徐刚的首次入职汇报中直接列出工作要点“人事调整、质量改善、精益管理、执行力改善”,并在汇报过程中掺入一些入职发现和知识点(能力模型、大质量时代已来、精益管理),先说措施,后说发现,思考顺序与汇报顺序都不符合常规的思维习惯。
老板问他发现了什么,他在回答中夹带着看法和主张——“人事调整十分必要”;老板问他接下来准备怎么做,他回答“重点抓质量、精益和执行力”,质量投诉是结果,精益管理是手段,执行力差是现象,徐刚将这三者混在一起,作为措施一并讲出,没有呈现出应有的结构顺序和时间顺序。
越是中层和基层,类似徐刚式的报告越普遍。听众会感到很混乱,每句话似乎都对,但整体却没有头绪。自己怎么想就怎么汇报,没有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应该怎么汇报。
笔者的汇报是从老板(受众)的角度切入,有入职进行第一次汇报的痕迹,满足了老板希望新人向自己汇报发现了什么的期待。
后面的内容也是讲究先后顺序的,第一次汇报的痕迹和先后顺序体现了思维逻辑,隐藏在笔者的汇报内容背后,这是笔者汇报的秘诀。徐刚的汇报没有顺序与逻辑,因此付出了代价。
流程法
写文件、写报告、开会议、作交流,这些是管理者的经常性活动。管理者需要将写与说的内容先在脑海中进行层别——分类和分层。由于管理活动有一定顺序,按既定的显性流程或潜在的隐性流程进行,为此按一定流程对信息进行层别成为重要的层别方法,我们称之为流程法。
流程就是做事的步骤,是典型的顺序之一,呈现方式是流程图。流程有主流程和支流程之分;有独立流程和并行流程之分;有高阶流程和低阶流程之分;有正向流程和反向反馈流程之分。流程法就是按流程对信息进行层别。
笔者的入职工作汇报就是使用了流程法对汇报的信息进行了层别。而徐刚的PPT第二部分质量改善内容中,顺序是“大质量时代已来、客户投诉柏拉图表、基层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占投诉81.12%的五项投诉分析、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顽固性质量问题整改”,如果调整为“大质量时代已来、基层管理者的质量意识、领导作用与全员参与、客户投诉柏拉图表与占投诉81.12%的五项投诉分析、顽固性质量问题整改”,从意识到现状分析,再到问题整改,这样一来就顺畅多了。
第三部分精益管理,他的汇报顺序是“呈现现场物料杂乱的图片、呈现现场设备脏污的图片、5S是现场标准化管理、呈现仓库凌乱的图片、仓库消防通道堆放货物图片、关于成立精益推行组织的说明、红海运营战略(精益管理)、TPM推行计划”,可以将其调整为“现场设备、仓库和消防等图片呈现,5S是现场标准化管理,红海运营战略(精益管理),TPM推行计划”四个部分,将“关于成立精益推行组织的说明”并入TPM推行计划。
顺序与流程是客观存在的,隐藏在事物背后。如果我们颠三倒四地说或写,让受众领会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是很难的。
李忠秋老师在《有效训练你的结构化思维》课程中列举的一个案例,是一位销售经理总结了跟客户拉近距离的九条心法:
1.保持微笑和目光接触;
2.不只是回答客户的提问,还要提供更周到的服务;
3.让顾客把话说完,不要打断、猜测对方还没有说完的话;
4.提出适当问题来询问顾客,引发对方的兴趣;
5.如果顾客表现出不耐烦或希望不被打扰时,要尊重顾客的意愿;
6.如果顾客在某产品前逗留较久,可以轻柔询问是否需要协助;
7.展现个人风格,提供建议;
8.用正确的语言回答;
9.当顾客没有买东西要离开时,可以递上宣传册,欢迎他们再次惠顾。
若将这九条逐条向老板汇报,效果是很差的。如果按顾客进店、店内接待和送客三个步骤,这位销售经理可以这么说:“顾客进店时,要对顾客保持微笑,有目光接触;顾客在店时,要注意对顾客保持观察、倾听;送客时,要尊重客人意愿,并表达持续服务的姿态。”
同一件事情,不一样的说法,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暗藏在言行背后的流程逻辑会演绎出神奇的力量。
顺序与流程广泛存在,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结构顺序、操作流程的步骤顺序、活动流程顺序等。我们应意识到这一点,从而通过训练做到可以在潜意识中就按顺序与流程对信息进行层别,这是迈向卓越的一项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