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财政保障项目。省财政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做好“三保”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积极支持市县财政增强“三保”支出能力,有效压实各级政府“三保”支出责任,不断完善“三保”支出预算管理机制,解决工资发放不出问题,确保经济运转平稳有序,民生政策落实有力,兜住了财政支出保障的底线。
做大“资金池子”,为“三保”提供坚强后盾。省财政厅预算处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省财政累计下达市县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607.5亿元,增长8%,主要用于市县“三保”支出。转移支付测算因素基本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大方面的民生需求。通盘考虑了历年调资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运转需求,力求最大程度缩小省以下财力差距,提高市县政府“三保”支出保障能力。在此基础上,严格要求各级财政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按照10%的比例大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三保”支出。
牢牢扎住“制度笼子”,才能夯实“三保”支出工作基础。按照“县级为主、市级帮扶、省级兜底”的原则,进一步压实各级责任,各县区承担主体责任,把“三保”特别是保工资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政治任务,坚持做到“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市级承担帮扶责任,在保障市本级“三保”特别是保工资到位的基础上,加大对所属县区“三保”支出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力度。对存在困难的县区,要采取增加补助资金、提前调度资金等措施予以帮扶。省级承担兜底责任,不断加大对县级的支持力度,重点加大对财力困难县的支持力度。对经过自身最大程度努力,在省、市财政体制补助和转移支付后“三保”仍有困难的县,按规定给予临时救助。严肃“三保”工作纪律,严禁擅自改变“三保”预算支出用途,严禁压减“三保”资金用于形象工程和政绩项目。
科学设计“考量尺子”,确保不甩出“三保”支出缺口。省财政建立县级“三保”预算执行监控机制,县级“三保”预算执行情况特别是教师等重点群体的工资发放情况要定期向本级政府和省财政报告。建立“重点关注名单制”,将收支矛盾突出、债务风险高、暂付款规模大、库款保障水平低的县区列入重点关注名单,实行重点监控。建立县级“三保”约谈问责制度,对“三保”特别是保工资工作认识不到位,历史拖欠解决不力或新发生拖欠的县区进行约谈。对出现“三保”支出预算安排不到位、挪用预算资金或违规使用库款导致“三保”支出不到位的县区,严肃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
有了“资金池子”“制度笼子”“考量尺子”这三个法宝,我省“三保”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呈现出“三个到位”的良好局面。各级政府思想认识到位、财政资金跟进保障到位、制度建设覆盖环节到位,有力维护和保障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下一步,省财政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扛起责任、优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好“三保”支出管理工作,更好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