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点,别摔着……”临近年根,在尧都区金殿镇苏村的一户农家院里,村民王菊香的孙子正站在梯子上擦玻璃,儿子、儿媳在打扫房间,王菊香和老伴儿打个下手,这一家人正在为过年扫家忙活着。今年72岁的王菊香已是儿孙满堂,快过年了,孩子们都回家看望二老,一家人和和睦睦,有说有笑,她和老伴儿心里也是乐开了花。
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串亲戚……说起对于过年的记忆,王菊香家的三代人,各有各的感受。
四十年代“能吃顿肉就是过年”
王菊香和老伴儿吕怀亮都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老两口儿时的记忆中,每天都在盼望着春节的到来。
“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穷,吃不上肉,只有过年才能吃点肉……”王菊香回忆着自己的童年。在那个年代里,用老一辈人的话讲“买两个萝卜、再割上点肉、包顿饺子就是过年了”。当时的许多家庭兄弟姐妹很多,腊月三十的晚上,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大家会围在锅灶跟前,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饺子,抿一抿嘴、咽着口水,着急地等待饺子出锅。“饺子还没被端到桌子上,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就慌忙把饺子往自己的碗里夹,抢着吃。我吃得慢,端着碗离他们远远的,就怕他们吃完了又来抢我碗里的……”王菊香边说边笑。
“那个年代家家都是这样的情况,能吃上肉都算不错了,我家穷得都没肉吃,过年能吃顿白面馍馍就心满意足了。”老伴儿吕怀亮在一旁插话说。
七十年代“看了春晚才是过年”
王菊香的大儿子王建激,每年在外地打工的时间超过8个月,入冬后就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这几天,王建激正忙着给家里置办年货。说起办年货,王菊香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的孩子们都孝顺,不让我和老伴儿操心,年前就把吃的喝的都买好了送到家里来了。”
王建激已经买好了自家的春联,准备在腊月三十那天和孩子们一起贴对联。“我小时候,到了腊月就开始倒计时,数着还有几天过年,就能吃上糖了。腊月三十的晚上,弟兄们就围在炉子边上嗑瓜子、吃糖块,一直要等到过了凌晨才肯去睡觉。后来有了春晚,村里谁家有电视机,大家就跑去他家看春晚,看完了春晚,才算过年了……”在王建激的回忆里,过年是件快乐的事情,不仅有糖吃、有肉吃,还有春节晚会看,尤其难忘那首经典歌曲《难忘今宵》。
九十年代“现在天天都在过年”
“现在生活这么好,想吃啥、穿啥,出个门就能买到,不想出门,在网上买,快递还能送到家门口,这不是天天在过年嘛。说起过年,我最想吃到包着钱的饺子,预示着新的一年我能挣到钱。”王菊香的孙子王润田,今年23岁,是位标准的“90后”。
“小时候,一到过年,父母就领着我走亲戚,大人们忙他们的,我们一群小孩就能一起玩,比自己在家一个人玩好多了。我们相互比看谁的衣服最好看,谁收到的压岁钱最多。”王润田挠挠脑袋,笑了笑,“其实,我最爱放鞭炮,然后捡一些没有炸开的哑炮,丢到女生堆里吓唬她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得这一代人不用担心温饱问题。对于过年父辈想看春晚和奶奶辈想吃肉这样的情怀,已是少有体会。
接下来的几天里,王菊香一家人可要忙起来了。不仅要炸带鱼、酥肉、丸子,还要蒸上好几锅花馍,全家人一起准备过年的食物,虽然天气寒冷,可心里都是暖暖的。如今,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家人团圆相聚,共享欢乐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