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先生接受了正规的大学教育,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科学思维在他脑海深深扎根。以满分毕业的他在毕业去向问题上一波三折。这或许是命运的捉弄,也是上天有意安排,让他成了一代酿酒大师。
他先是被分配到上海某研究所,后来又改为分配到四川制糖发酵研究所。最终由于1963年第二次评酒风波,考虑到茅台酒厂缺少专业技术人员,有关部门就把他和夫人徐英双双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这一干就是一辈子。
要对季克良的业绩和思想进行归纳既容易,又困难。
说容易,就像很多伟大的工匠一样,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力图解开茅台工艺的秘密。
说困难,他又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工匠,还是一个带领茅台这艘航空母舰出海的领航者。
在他身上体现的“工匠精神”,既有传统工匠的印记,更有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特征,融汇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精神,他的“魂”系于传统的工匠,但是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是一种经历现代化熔炉历练的“工匠精神”。
故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季克良的“新工匠精神”。
本书将季克良的“新工匠精神论”总结为“一个核心,六个维度”,具体意义如下:
一个核心:敬畏质量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季克良来说,质量是天,是一种信仰,因此需要对质量抱有敬畏之心。他在茅台的言行,像是一个虔诚的质量“传教士”,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几十年如一日,躬行不倦。而茅台的工艺、员工的劳作就像是质量信仰的仪式,是天人合一。
一向温和的他罕见地撂下一句狠话:“谁要是在质量问题上掉以轻心,要砸企业的锅,那我们别无选择,只好先端掉这个轻质(原文引用,应是轻视质量)砸锅者的饭碗,保住全厂职工家属的饭碗”。
六个维度
(1)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的指导原则。坚持长期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以人为本,关心员工的成长和福利。
(2)继承创新:工匠精神的思想基础。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扬。工匠需要传承的文化使命感,对其精神加以升华。
(3)产品本位:工匠精神的关注点。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聚日月之精华,形成不可复制的独特竞争力、文化力。自己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是“产消者”(Prosumer)。从消费者角度思考质量的含义。
(4)爱岗敬业:工匠精神的源动力。工匠精神是一群热爱本职工作的人干出来的。没有全员的参与热情,工匠精神无从谈起。
(5)体系运作:工匠精神的方法论。科研工作者、质量工程师、质量管理者、匠人四个角色的体系化运作。坚决贯彻现场主义,推进车间现场的精细化管理。
(6)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目标。不在于超越竞争对手,而在超越竞争。工匠精神的外在动力,主要是处理公司与股东、主管部门的关系,需要有长期导向。
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可以补救传统工匠精神迷失在产品精致度上的弊病。德鲁克所讲述的第二位石匠,就是典型。因此传统工匠精神加上明确的战略和愿景引领,才是季克良的“新工匠精神”的完整含义。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