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揭晓。山西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姚建民获得创新奖。虽已年过花甲,他仍常年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坚守在脱贫一线。他说:“助力脱贫攻坚,让农业变得更强、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是我一生的追求。”
▲山西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姚建民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资料图。
10月17日,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揭晓。山西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姚建民获得创新奖。
姚建民带领团队研发的宽幅渗水地膜和生物降解渗水地膜系列产品和波浪形覆盖免间苗免除草省人工旱作高产技术模式及配套系列铺膜穴播机械,使降水高效利用,大幅度提高了作物产量。在我省创造了山阴县、神池县等多个旱作谷子高产典型,服务我省40多个县(区),并在陕西、宁夏、河北、内蒙古等地推广该技术。
据了解,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表彰活动,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共设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创新奖、组织创新奖等5个奖项,今年全国共有140名(个)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获奖,山西4名个人和1个集体上榜。
姚建民事迹:
农事在心爱钻研 村野奔忙有追求
——情怀三农志在科技富民的姚建民
说起渗水地膜技术给老百姓带来的增收效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姚建民。他常年推广适用农业技术的故事在业界广为流传,他研发的渗水地膜及其配套技术成了许多地方种植农户增收的第一选择。
63岁的姚建民原是省农科院的研究员,现在是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理事长。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他对农业热情不减,身影时常出现在太行山、吕梁山、晋北、陕北、六盘山等深度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在农业科研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立志把农业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爱钻研是姚建民的特点,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他发现半干旱地区小雨量降水发生频率高达70%以上,他就以小雨量降水资源作为研究课题,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重复着高强度的工作,开展科研攻关。他始终坚信高效利用小雨资源就能使干旱半干旱山区的农田变成绿色高产农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姚建民先后研制出可以高效利用小雨资源将无效降水变成有效水的渗水地膜、2MB-1/4系列铺膜穴播机和波浪形宽幅渗水地膜机械化穴播旱作高产技术模式等一系列成果,有效解决了普通地膜不透气,在夏季容易产生高温危害和厌氧有害菌等弊端,此成果更适于冷凉旱作区杂粮高产稳产。渗水地膜技术先后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等。
产品和技术有了,如何让群众受益,又成了姚建民思考的课题。在推广过程中,有的地区缺乏配套农业机械,耕地大小、坡度情况不一,农民必须亲眼看到效果才会使用产品和技术。从春种到秋收,他常年奔波在全省各地,为农民讲解示范。
位于我省北部长城脚下雁门关生态区的山阴县旱坡地海拔1100米左右,属于大同火山群富硒区。2015年5月,山阴县玉井镇试验示范田遭受了一场雨夹雪后的重晚霜危害,姚建民接到村民电话说,谷子苗和玉米苗严重受冻。第二天上午9时,姚建民就从外地赶往受灾农田,他拨开冰雪,详细察看苗受冻情况,发现“虽然受冻,但不必重新播种”,给农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经过这次霜冻现象的启示,姚建民大胆提出了在山阴平川区采用宽幅渗水地膜穴播技术可以提早20天播种的设想,并经过试验获得了成功,首次将全国品质最好的晋谷21,大面积成功推广到雁门关以北。后来又推广到海拔1500米至1800米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渗水地膜机械化旱作高产技术成了山阴县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带动优质谷种植、特色小米加工、谷草饲料、谷草食用菌等一大批科技扶贫产业应运而生。山阴县七里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郝玉良对记者说:“采用渗水地膜配套技术种植谷子,亩产可达450多公斤,比传统种植每亩增产250余公斤,每公斤保底价4.7元,亩增收1000多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应用渗水地膜技术旱地粮食作物比普通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比无覆盖的增产1倍,平均增产50%左右,并创造出了旱地玉米吨粮田和旱地谷子千斤田。“山西少雨缺水,发展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必由之路。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是一项多学科、高集成的创新成果,是助力产业脱贫的重要技术支撑。”姚建民信心满满。
天道酬勤。姚建民的渗水地膜技术让群众受益,市场认可。2017年,由姚建民任技术总负责人,省农业厅(现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和省农科院等部门联合实施,在40多个贫困县推广完成60万亩渗水地膜的覆盖,当年旱地谷子产量普遍达400公斤以上,比传统种植亩产230公斤增产170公斤以上,高产田亩产超过500公斤,总增产10.2万吨,总增收4.08亿元,助力20多万贫困户脱贫增收。2018年,在我省推广渗水地膜覆盖谷子、高粱、杂豆、玉米50万亩,农民喜获丰产。
现在,姚建民虽已年过花甲,退休后的他仍常年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坚守在脱贫一线。姚建民说:“助力脱贫攻坚,让农业变得更强、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