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做得非常简单,甚至有些企业没有明确的项目立项分析阶段。最佳实践研究表明,坚实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关键。
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项目立项决策评审提供依据
公司的决策评审团队对一个新产品项目进行评审必须有依据,不然就成了“拍脑袋”决策了。项目立项分析信息是项目决策评审的输入,决策评审信息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决策的质量。如果决策信息是不完整的、不正确的,那么决策的正确性也非常值得怀疑。
一些企业领导由于不能获得完整、正确的决策信息,而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拍脑袋”决策。如果决策团队对自己的决策不自信,在投入创新资源时也就会畏首畏尾,影响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决策错误带来的损失主要有三个方面:
(1)直接的资金投入损失。这些失败的项目损失的资金都要靠成功的项目弥补。因此,投入越大、风险越高的项目,越应该进行谨慎决策。而谨慎决策的前提是进行充分的项目可行性分析。
(2)机会成本损失。企业可能花了一年的时间开发一款新产品,但这款新产品由于决策错误而失败了。如果这一年的时间用于别的决策正确的项目或许就成功了。此外,如果再重新开发一款同类新产品,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好的上市时机而不能取得预期的业绩了。
(3)对开发团队的信心的打击。公司可能投入几十个跨职能团队成员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结果项目失败了,而且项目失败的原因是由于错误的决策导致的。可以想象,开发团队成员是什么心情!有些企业由于“拍脑袋”决策的项目太多,导致很多技术人员不愿意参与这些明显没有“钱景”的项目的开发。
2.为后续行动做好准备
“谋定而后动!”没有任何一个复杂的大项目是依靠运气和直觉取得成功的。很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一些企业采用的是“三边开发模式”——边调研,边开发,边上市,并美其名曰“并行工程”或“敏捷开发”。
实际上,这种准备不充分的开发,花费的时间要远远高于预期,产品开发的质量也根本没法保证。开发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很容易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1)开发过程中需求变更频繁。客户需求研究不充分,产品定义不明确,导致开发过程频繁变更需求。而需求的频繁变更导致开发过程一再返工,开发周期远远超出预期。
最后开发出来的产品成了一个“四不像”,与当初的预期相去甚远。当然,这样的产品是没有多少人愿意买的。
(2)设计的产品开发不出来。由于技术可行性分析不深入,也没有在产品开发前对一些风险很大、不确定性很高的关键技术进行预研,导致产品开发过程中项目团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问题的解决之中,产品开发变成了技术开发。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解决技术问题的时间往往远远超出预期,原先预计一年上市的新产品,结果两年才上市。
而当这款新产品上市时,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已经将市场占领得差不多了,企业错失了新产品上市最好的机会窗。这类企业的领导者经常感叹,“我们的新产品开发经常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还有一些情况是,项目的技术问题远比预期的要复杂,企业没有能力在2~3年内解决这些关键的技术问题,只好偃旗息鼓,放弃该项目的开发。
(3)开发出的样机无法实现量产。一些企业千辛万苦总算把样机开发出来了,但发现该样机的一些关键技术指标没有合适的设备进行测试。
如果这些指标不能进行有效测试,将严重影响产品的整体性能。有的项目样机开发出来之后,发现模具开不出来,或者缺乏合适的制造设备和具有相应技能的生产人员。还有的产品关键原材料或关键元器件买不到,或者价格远远超出预期,企业根本无利可图。
(4)产品上市后不能实现预期的投资回报。一些公司的新产品在投入了高昂的前期开发成本和产品上市成本之后,产品上市后的销售量远远低于预期,或者销售价格低于成本。
这样,企业的前期投入都打了水漂,项目以失败而告终。摩托罗拉公司的铱星项目上市后不到一年就宣告破产,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财务分析。
3.为后续分析提供框架
项目可行性分析不是产品开发前要做的一次性工作,而是贯穿整个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工作。在开发前进行完整的项目立项分析工作,可以为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深入分析提供指导框架。
随着开发过程中了解信息的深入和完善,项目团队需要对可行性分析报告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在走向测试和走向上市的评审点,决策评审团队都要将更新后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作为决策依据(见图3-11)。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成败!如果你想降低项目风险,就必须做可行性分析工作;如果你想加快项目进度,就必须做可行性分析工作;如果你想提高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就必须做可行性分析工作。
在产品创新流程中,项目可行性分析工作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