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若渴,虚怀若愚」,是乔布斯的著名名言,而推动人不断学习的内因是那颗“好奇心”。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依靠好奇心去认知,这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成年后“忙忙碌碌”的我们不再对事事关心,处处留意。
从什么时候开始,成年人丢失了自己的好奇心?
01 “好奇害死猫”?
好奇心不是上天给有天赋的人恩赐的礼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没有边界的好奇心。
有研究者记录下一个5岁以下的孩子在4天时间里询问关于“为什么”的问题。
为什么这个箱子有腿?
为什么你拿了两块饼干?
为什么水壶有两个手柄?
为什么在制作蛋糕时要同时用到叉子和勺子呢?
妈妈,为什么你要坐在那张椅子上?
为什么你要打开窗户?
妈妈,为什么你没有胡子呢?
为什么我们有眉毛?
为什么一定要我快点?
为什么我只能在晚餐后吃糖果?
……
不幸的是,4岁的时候孩子们还兴致勃勃地缠着父母问问题,可到了18岁这种好奇心荡然无存。
追根溯源,答案显而易见—父母们厌倦了回答问题并不再鼓励孩子提问。他们斥责孩子:“别再问我这么多问题了,好奇害死猫。”随后在孩子们步入校园后发现一个班上老师有太多的孩子要照顾,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
扼杀他们好奇心的并不是只有父母和老师。当下各类电视节目为了取悦观众,根本无暇顾及让观众探索复杂问题,这也培养了孩子们被动的旁观者心态。
02 重拾好奇心
乍一看,重拾孩童时期的好奇心似乎有点天方夜谭,但不得不说一切皆有可能。很多人勇于尝试并获得成功。而第一步是要能意识到我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同时发现原来自己想当然的事情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要靠后天努力不断习得;换言之,我们要打破缺乏好奇心这一坏习惯。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年轻的工业设计师,我的上司意识到缺乏好奇心是一种坏习惯,并和他的下属分享他的感悟。
我入职的第一天,他给我安排了工作:“在接下来的一周,我希望你除了在工厂(一家大型的邮购公司)周围散步之外什么都别做,你的任务就是向每一件你所看到的东西提问,并记录下这些问题。每天下班的时候,我们用半小时的时间来分享你的问题。”
一开始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心里嘀咕着:“这会有什么收获呢?”但不管怎样,我按照老板的要求做了:我走访不同的部门(收发部、财务部、销售部和订单填充部),记录下我的问题。
一周后,手中的清单越变越长,不仅如此,每天下午和老板的谈话总会让我更加深入了解我的工作。他随即要求我(和其他信赖的工程师)发展一种特殊的工作风格—以孩童般的视角满怀好奇地看待事物,以便能够进行更为高效的思考。
“这条生产线完成了什么产品?这些都是必要的吗?还有什么别的方法同样可以完成吗?是不是存在更加简洁、快速、安全和经济的方法呢?谁在做这件事情?比他低一级的员工可以完成这件事吗?是否能将几个人合作完成的工作缩减成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呢?时间、地点、材料和设备的选择是否合适呢?”
在做工程师这4年的时间里,这些问题不停地闯入我的脑海,为公司节省了数以万计的成本。同样,进入公司的其他新人也通过重拾好奇心这第一堂课得到了迅速成长。
正如通过适当的锻炼重建结实的肌肉一样,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同样的方式重拾好奇心。而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在于个体满意度的增加,更在于事业效率的提升。一个具有好奇心的人能够在怨声载道的环境中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难题。
03 看到事物不完美的一面
有一种适用于广泛情境下的方法可以帮你找回好奇心,包括6种具体的技术:
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看到事情不完美的一面;
记下自己和他人的不满;
寻根溯源;
对暗示保持敏感;
在辩论中发现机遇。
1、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过于沉浸在对自身的思考中,却从未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他们忽略了世界微妙的暗示,也未曾从经验中真正体悟到其精髓。
即便你不是这样的人,对生活的观察力度将决定你的进步空间。以下这个小测试能帮助你了解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你的上司戴戒指了吗?
你母亲的衣服是什么颜色?
你家乡(邻乡)有多少加油站?
你能仔细描述一下你的高中校服吗?
很多人非常惊讶他们对貌似熟悉的人、地方和物品了解得这么少。
你也许听过这么一则故事,讲的是有人在一个城市或是镇上住了一辈子,却无法告诉陌生人他住所的准确位置。原因就是他们像机器一样自动重复地走着同一条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你再开始观察人、地方或是物品的时候,请再细致一些。尽量留意平常会忽略的细节,观察大家的行为。
比如,下一次你去餐厅的时候,观察大家的动作,记下多少人是独自一人进来的,比较独身和有伴的顾客不同的行为方式。独自一人看起来到底有多自在?他们是更放松呢,还是更紧张?当他们在寻找餐桌的时候是否很紧张?有哪些线索能帮助你判断出他们的情绪?
当你和一群人围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时,记下这些人的行为。他们惯用的谈话模式是什么?他们如何看待他人?有没有人试图控制全局?如果有的话,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
你所观察的类型可以无限延伸。但记住,别只观察他人的生活,你同样要观察自己的生活:你的行为方式以及这些行为线索映射出来的态度和价值观。
2、看到事情不完美的一面
看到不完美的一面并不意味着就要变得愤愤不平或是怨声连天,而是意味着能意识到进步的空间。
研究者发现思想家和有创造性的人对于不完美有一种敏锐的直觉,而这种直觉是他们取得成就的一大资源。他们把所有想法、系统、过程、观念和工具都看成是发明,并由此开启了前进之门。
在一些案例中,负有创造性的人不辞艰辛地发觉不完美之处。
比如克莱斯勒公司的一名机械天才,是曾经拿着微薄薪水的铁路机械工,攒了5000美元买了一辆皮尔斯箭头汽车,而在当时5000美元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他买车的目的并不是开着新车到处炫耀,而是一个一个螺栓地把车拆解,用这样的方法来探索他所能改进的部分和重新组装设计。
比现在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将来的发展。任何事情都是不完美的,实在没有必要去埋怨现实的黑暗,你自己可以成为照亮人生道路的指明灯。
3、记下自己和他人的不满
生活每天都会带来失望和沮丧,我们根本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利用这点。
从今天开始,请记下你感受到的那些不满:教授在你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突击测验时让你滋生的愤恨,妹妹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地位而让你时刻待命时你内心的怨气,车子不合时宜地无法发动给你带来的愤怒,以及在超市排队时感到的不耐烦。不仅如此,当你在和朋友交谈的时候,请专注地倾听他们不满的表达,就连那些一带而过的微小细节也不要放过。
需要注意的是,别让自己陷入自身或是他人负面情绪的泥潭中,从积极的方面进行思考可以发现,实际上每一次不满是需求不被满足的信号。换言之,这种情境带来的不仅仅是伤害,它实际上是对你独创性的挑战,让你思索如何能让这种情境得到改善。
4、寻根溯源
创新和成就归功于那些不停琢磨事情的人。他们的寻思能拓展到事物的根源:他人是如何摸索出来这个方法以及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有一个例子:
很早以前,人们都知道炭疽滋生在土壤中,但是科学家对于它的形成过程还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路易·巴斯德在参观一个农场时对此产生了好奇,他惊奇地发现有一小块土地土壤的颜色和它周围土壤的颜色不一样。
当他问农民的时候,被告知他们早些年在这里焚烧了一些生病的绵羊。巴斯德依旧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原因导致土壤颜色的不一致呢?于是他检测了这些土壤,并注意到蚯蚓粪,从而分析出蚯蚓深入到地下,并携带了炭疽孢子。之后,他的实验室研究证实了他的猜测。
同样,一个研究助理在他不相关的领域中若没有好奇心,那么糖尿病恐怕仍然是个谜。当他看到成群的苍蝇聚集在用于实验的一只狗的尿液周围,他开始好奇是什么原因吸引了这些苍蝇。他追根溯源,最终了解并控制了糖尿病。
找寻根源的关键在于对任何新奇的场景保有一颗机警之心,即便你不能做出很满意的解释。
5、对暗示保持敏感
孩子们总喜欢将一颗鹅卵石扔进平静的湖面,观赏着丝丝涟漪渐行渐远直到触碰海岸。就算最微小的卵石也会通过涟漪产生巨大影响,想法亦是如此。每一次发现、每一个发明、每一个新的观点或是解释所产生的影响总是超出你的想象。优秀的思想者对于事物暗含的深意很敏感,因此他们总能先于他人发现这种影响。
1981年8月,金赛研究所公布了一则与同性恋有关,并颠覆传统观念的研究。研究发现同性恋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性取向很可能是由生物学因素的差异所导致。这则报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没有一个思想者能够断言这就是事实。但是对暗示敏感的人很快就意识到,如果这则报告是真实的,即同性恋是生物学因素导致的,而不是人类自由选择的结果,那么同性恋就不该被划为不道德行为。
多年前,研究者发现对于1/3的人来说,害羞是由遗传导致的而非环境因素。因此,对于这些人来说,克服羞怯确实是一大难题。对暗示敏感的人就会思考害羞是如何影响个体绩效的,并随之联想到学校和职业相关的问题,包括将课堂参与度作为评判孩子的指标之一是否公平,以及是否应该在更早年的时候为学生提供职业指导。
6、在辩论中发现机遇
在辩论问题时,很多人除了一味畅谈自己观点的英明和咒骂反对意见之外无所作为。他们失去了辩论中真正的机遇,而这种机遇会让你变得更爱冒险,让你在探索新奇观点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值得辩论的问题呢?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相关人士所反对的内容—要注意不是任何人,而是掌握信息的相关人士。这些人肯定有不同意的原因:原因有可能是这个事件有多种理解方式,抑或囊括了两种或以上的冲突性价值观,并且每种说法都具有说服力。
因此,在辩论的过程中任何一方持有的观点可能都不是全部事实而只是事实的一部分。那么双方中一方的正确率就是50%吗?可能是51∶49、60∶40,或是99∶1吗?最新的证据说明了什么?自己的观点可能会犯错吗?这些问题中往往隐藏着机遇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