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全球范围掀起反犹太人高潮,其中以德国反应最为激烈。1938年11月9日晚,希特勒青年团、盖世太保和党卫军化装成平民,对犹太人教堂、商店、住宅进行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一夜之间砸坏的玻璃就价值600万马克。这起事件被称为“水晶之夜”,揭开了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序幕。犹太人纷纷逃离德国,流亡到世界各地,大约有2.2万人来到了上海。
这些犹太人最终能逃离纳粹的魔爪,他们最应该感谢的是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他在任期间,至少为犹太人签发了4000份签证,帮助他们合法地离开维也纳,逃过盖世太保的搜捕。来到上海避难的犹太人也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帮助,虽然生活条件很差,总好过恐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正因如此,以色列对中国始终抱有一份感激之情。但是,他们的态度不能代表整个犹太人群体,犹太复国主义曾与日本合作,密谋在东北复国。
20世纪30年代,一批受到苏联反犹太主义迫害的犹太人来到中国东北,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注意。日本当局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利用犹太人的财富带动东北的开发进程,还能让美国对日本侵华采取默许态度。犹太人已流亡上千年,急需一块环境优越的土地建国,东北无疑是最佳选择。双方一拍即合,于是“豚鱼计划”出炉,全球各地犹太人向东北进发,巅峰时期仅哈尔滨就有近三万犹太人。
犹太人以亚伯拉罕·考夫曼医生和吉塞廖夫·拉比为领袖,在东北建立了一个拥有学校、医院、银行、养老院和教堂的犹太社区。日本为犹太人提供政治庇护和平等的人权,犹太人则为日本侵略者完成了东北的工业化,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不过,该计划最终没能成功。1939年后,犹太人来华越来越困难,上海的容纳能力也达到了极限,“豚鱼计划”最终流产。
1941年,日本对美策略发生重大变化,不需要通过犹太人影响美国对华策略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豚鱼计划”正式废除,关东军开始驱逐东北境内的犹太人,上海驻军则在上海虹口区划出一个面积约1平方英里的“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将所有犹太人强迁至内。种种外界因素干扰下,犹太人的复国计划终于没能得逞,否则东北就会出现一个犹太国家,巴勒斯坦难民的悲剧将会在这块土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