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说:“我还没完全回答你开始的问题‘鸡汤喝时很爽,两小时过后就变白日梦。’知识和方法好掌握,知识要变为技能,需要有行动,有机会锤炼。人把知识和方法转化成技能是有难度的,为什么开始说领导力行动坎很难跨越呢?
人与人的差距,除了受教育的差距,另一点是行动力的差距,也就是说知识和方法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行动力,行动力是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将行动力差,用合理化解释来开脱。
正确的做法是把精力用在提高行动力上,用理想的我去吸引现实的我,立刻采取行动,逐步成为理想的我。累了、压力大时,可以停下来休息,不喝鸡汤就去做别的调节活动,比如运动、娱乐、下棋、唱歌跳舞、聊天……”
▼邢教授接过话,说道:“美英说得非常详细,一层一层分析特别清楚。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养成需要一段时间。知识和方法可以通过记忆获得,比如背课文,反复读100遍一定能熟背出来,这就是反复强化产生记忆。
行为的建立需要练习和长时间高频强化,而且有很多机会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机会的不确定性,不能重复练习,技能的形成就慢很多。在等待下一个练习机会时,多数人又回到原有的行为习惯中。
举个例子,学游泳,方法是第一步,到水里游是关键的第二步,下水后脑子里想教练教的动作和换气方法。而后游三五次,就能学会吗?不能,只有手脚不停重复划水动作,运动神经建立好游泳神经连接反射通道后,才算真正学会。
行为建立了,一般很难忘记,行为神经反射连接比知识记忆反射连接更持久。所以有人说,好平台比个人能力重要,这是有依据的,好平台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多,若没机会练手,就不能建立行为反射链。知识和方法在互联网时代很容易获得,但应用场景需要平台或者说需要团队提供练手机会。
今天的讨论效果很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团队在这里互相启发讨论,如果靠我一人总结,效果肯定不如现在。知识经验总结得再好,仍旧只是行动点的起点和开端,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悦亮接过邢教授的话,说道:“嗯,行动力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手段,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高频率地重复重复再重复,训练训练再训练。”
▼美英说:“邢教授说,知识方法易得,机会难寻,这就是一个中心点后面的一个落地点——群体,此处的群体包括团队、组织,自我实现可以比作理想的种子,群体比作土地,有种子没土地,不能发芽出叶开花结果。现在种子很多——理想的我,但土地——群体,成了奇货,我们到哪儿找呢?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群体。土地就在脚下,机会就在身边。”
▼“嗯,第一步学知识学方法,第二步行动力坎,行动力是拉开人与人能力差距的重要一环,能跨过就能成为领导者、专业人士,是不是有点太乐观。既然每个人脑子中都有理想的种子,土地就在脚下,群体随处可见,机会就在身边,怎么还有这么多人无法实现目标呢?”悦亮略带点不认同的口气说道。
▼美英说:“人是群居动物,人离不开人,理想的种子需要到人群去播种,群体中的团队提供了社会资源平台,有平台就有机会练习成长,人就能发展,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高频率重复,现实的我成为理想的我。
群体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群体就是我现在所讲的团队或组织,要找到有利于理想实现的群体。团队激励的重点是尽可能吸引有同样使命愿景的人加入进来,给予大家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团队一定要有包容的胸怀,即使团队成员随时离开,都要做到包容。
让所有团队成员感觉到,加入进来能助力他实现自我。当团队提供不了他想要的成长发展的机会时,他就选择离开,去寻找下一个适合他发展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