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者,国之基祉。自人类文明肇始以来,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原则,其实现与否一直作用和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今,随着中国乃至世界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高度并逐步进入“瓶颈”期,公平问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2016年新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致辞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这是继去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之后,高层再次提及扶贫以体现社会公平。
公平似乎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景。作为高度发达国家的德国,其国内自身公平问题解决之后,即把目光投向了“世界”。总理默克尔在新年致辞中称,德国会继续向难民伸出援手,将致力于改善欧盟外部边境安全环境,将非法移民潮转化为合法,并着力解决难民潮产生的根源,以此长期、持续地减少难民人数。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与践行社会公平历程,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数十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收入与消费的不平等日益明显,社会不公现象也伴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与社会阶层某种程度上逐渐固化而越发突显。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公平的推进,亦制约了经济社会的继续发展。
所以说,加大对特定人群的政策援助力度势在必行。而扶贫开发,不仅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国家收入再分配,也是一次收入再分配的深化改革,其目标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大众有更多“获得感”,实现最大范围的公平与合理,并最终回归到社会公平正义上。
然而,以往简单的“输血”可能无法终结几千万农村人口的贫困,甚至还容易产生“扶贫依赖症”。新形势下,中国的扶贫事业需要新策略,要终结几千万农村人口的贫困,必须首先知悉他们的真正需求在哪里,以及了解他们致困致贫的原因所在,只有在了解和掌握这些翔实的信息后,才能做到精准地扶贫。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曾提出过“穷人经济学”思想,即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就懂得了经济学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也就是说,通过对贫困人口的行为观察和了解,是能够更好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进而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
如今,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日益凸显,关注自身社会公平而外,对于世界人民,尤其是他国弱势群体,也逐步展现大国应有的关怀。正如习近平在新年致辞中所言,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是两千多年前《礼记·礼运》对于公平世界的畅想。期待古代先哲的美好愿景,能够在我辈共同努力之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