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升,山西泽州人,民国时山西著名文学家、学者、教育家、书评家和藏书家。他长于词章考据,文史造诣极深,作文立挥而就,深得桐城派精髓,一时序记碑铭尽出其手。他的撰文,与常赞春篆盖、赵铁山书丹,成为民国三晋之最。享有“三晋翘楚”、“文坛重镇”、“山右第一才子”、“中国古文殿军”等美誉。
位于泽州县周村镇镇北高岗上的郭象升故居。牛晋阳 摄
放弃功名 教书育人
郭象升(1881—1941),出生于前清官商世家,排行第三。他自幼聪颖,深得父兄宠爱,赋名象升,字可阶,隐喻“天可阶而升也”之意。其年稍大,即拜沁水名士贾耕为师。第一次乡试,因僻典充于文词,试官不解其意,未能考中,他因此看清了科场的腐败,萌生了教书育人之念,遂放弃功名,到高平崛山设馆授徒。22岁时,又“以贫故,北出雁门,应浑源学堂教习之聘”,在那里待了二年。1906年,经举荐入山西大学堂中斋学习。他思想开放,与同学共同创办了山西第一份私营报纸《晋学报》,并担任主编。同年12月,他还与人合作创办了“山西公立中学堂”。1909年,郭象升考拔贡,被提学使汪贻书保荐为“硕学通儒”。此后入京考取了学部七品官,在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担任国文教员。民国初年,郭象升先后被任为山西优级师范学堂教习、山西医学专门学堂监督、民军通志局局长、山西大学校历史、国文教员等职。1916年9月,任山西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任第一届国会议员、清史馆纂修。1921年,离京返并,任山西省图书馆馆员。1925年,任省立国民师范高师部学长。1930年,任山西省立师范学院院长兼山西善后常务委员。1933年,任山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山西文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纂。
郭象升是民国山西杰出的教育家。他所在的学校每月发给学生膳食,每年发给制服、布鞋、参观津贴。对于特困生,他还以个人名义每月接济其3至5元。有时手头拮据,仍设法筹借资助。在教学理念上,他坚持以文取士的原则,从文章、书法以观才、学、性。每届招生,国文、历史试卷,他都亲自询问。由于他一贯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所以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高出他校。1931年,教育部派人视察华北各大学,对山西教育学院学生的写作程度,赞许有加。
博闻强识 享誉三晋
郭象升是民国时山西首屈一指的文学家和学者。他博闻强记,穷究极研,为文继承了桐城派的精髓,一时序记碑铭尽出其手。“郭象升撰文,常赞春篆盖,赵铁山书丹”,成为民国三晋之最。民国初,他应请撰写了《山西全省天足会公启》;1916年,他发表了《文学研究法》一书;1917年,山西省公署下达编修方志训令的同时,颁布了郭象升撰写的《山西各县志书凡例》;1920年,他对唐以来古文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著有《五朝古文类案叙例》;1926年,他又将成果进一步扩大,著成《古文家别集类案》;1933年后,他作为山西文献委员会的常委、总纂,编刊了《山右丛书初编》。
郭象升还是著名的书评家。他一生三次批注《十子全书》,多有创获。第二次批注将毕,值卢沟桥事变发生。他感于时局,写道:“杜工部诗‘老去才难尽,秋来兴甚长’。吾但有卷可开,即议论滚滚。十子书幸得料理一过,若不付劫灰,自当留一纪念。”
与此同时,郭象升又是藏书家。他著有一部《古文家别集类案》,收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文家110人,按时代先后分甲乙丙丁四案。如今,这部著作已成了文物,和另一部由马骏撰写、郭象升作序、评点的《咏清史诗五绝三百首》,陈列在山西大学文科楼贵宾室的玻璃橱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入山西,郭象升避居太谷县十庄头村锁匠铺张佛如家。同年11月,太原失守。他返回晋城,隐居东沟镇峪南村姑母刘家。此间,撰写了《山西地理概要》、《山西历代名贤概况》等著述。1938年春,日军以“崇真才学名气’为由,委以其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署长,他坚辞不就。同年6月,苏体仁任伪山西省省长,胁迫其返回太原。次年,伪山西省文化委员会成立,强行授以委员长之职。他力辞难脱,采取不合作态度,不从事奴化教育,沉默反抗。1941年,郭患肺炎、痢疾,但他死意已决,戒药拒治,于农历八月十九日逝世。
(资料来源《人物春秋》 赞诗作者陈桂花)
郭象升
郭象升(1881—1941),字可阶,号允叔,晚号云舒、云叟,山西泽州人,曾任山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等职。他文史造诣极深,在山西文化教育界颇负盛名,有“三晋翘楚”、“山右第一才子”等美誉。他最突出的文化贡献,是著了《古文家别集类案》一书,逐一对唐、宋、元、明、清著名古文家的生平及其流派作出了梳理,对唐以来的古文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评介其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赞诗:
叩斗披云横凤苑,古文后殿出华章。
云舒云卷垂青史,琼树瑶林秀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