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阳高已是凉风习习,但步入阳高县友宰村2000亩有机旱作酿酒高粱核心示范区,呈现给人眼前的是一片火红。令人陶醉的不光是这田园景色,还有这高粱给农民带来的火红日子:贫困户孙相杰说,其36亩耕地由玉米改种酿酒高粱后,收入可达4.5万元,比种植玉米多增收1.3万元。和孙相杰一样,依靠此产业受益的贫困户有803户、2041口人。
同是一块地,收入两重天。随行的友宰镇副镇长刘兆华这样解释:当“有机”遇上“旱作”后,旱地增收就不再难。笔者从该县农业部门了解到,今年在阳高县有9.8万亩旱地由大田玉米、谷黍改种有机旱作酿酒高粱,产量可达6860万公斤,比传统种植玉米增产1960万公斤,增收3528万元,每亩多增收360元。
土地贫瘠是阳高县致贫的重要因素之一。该县友宰镇就是典型。位于六棱山脚下的友宰镇,41700亩耕地中,旱坡地就占到总耕地的65%。由于坡度大浇水难,土壤耕层浅薄,保水保肥及自然抗旱能力弱,严重影响作物产量的提高,制约农民增收,导致全镇总人口中近一半是贫困人口。
如何让贫瘠的土地产出“金”?脱贫攻坚以来,阳高干部群众立足现状深入思考致富出路。友宰镇党委书记宋庚这样描述友宰镇在全县率先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历程:“三农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友宰镇看到了出路。但往哪“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让友宰镇谋定了出路。但从哪抓?市有机旱作农业片区项目支持,让友宰镇开启了出路。
为了做好引导示范,阳高县格外重视友宰镇核心示范区的建设,把该镇最贫瘠的地域选为项目核心片区实施地,旨在凸显比较效益,让群众看到希望。尤其是选择有实力、有能力、有担当的合作社,作为组织带动者领着群众干。合作社组织农民考察市场优选品种,购置设备服务种植,聘请农技专家挺起科技支撑,无偿垫付种子、有机肥、地膜等农用物资支持种植,尤其是实行保底收购,“一纸订单”让农户发展有机旱作酿酒高粱吃了定心丸。
一个点上着力,引出了面上蝶变。友宰镇13个村跟风而来,面积扩大到了1.3万亩,由此带动辐射全县9.8万亩的种植面积。县农委副主任吕海介绍说,有机旱作农业发展不仅改写了旱地增收难的历史,鼓了贫困户的腰包,更重要的是拉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