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都不意外。
10月份遭受重创的美股市场在上周将所有的目光都移向了以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几大科技巨头的财报公布。在惨淡的行情下,市场需要一盏明灯来判断美股市场所处高位的下一阶段。是有更高的成长空间,还是到了去泡沫的关键时刻?没有人敢拍着脑袋笃定自己的判断。
这个重要且关乎市场信心的任务毫无疑问就落在了科技股身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科技股因其庞大市值和高成长属性,一直都是作为美股的中坚力量领涨领跌。而今年上半年科技股的表现则更能展现其在市场中的重要地位:
以苹果为例,1月份的股价在170美元左右徘徊,而到了8月份股价突破200美元大关,一路来到227.63美元。股价的持续上涨,意味着其市值也不断走高。8月2日,苹果成为首个突破万亿美元市值的美国上市公司。
紧随其后的是亚马逊,股票从1月开盘的1172美元就一路高歌,到了8月份股价水平已经来2012美元,几乎翻倍,市值也从年初的6000亿美元不断上涨突破万亿美元,成为美股历史上继苹果之后第二个进入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的公司。
接着是微软,尽管股价的涨幅不如亚马逊的势头猛烈,唱高的声量也没有前两者那么高,但仍然实现了85美元到115美元的巨大跨越,简单算一下涨幅仍有35%,这样的增长水平依然远远高于其他非科技行业股票。
然而这般的繁荣景象在10月份嘎然而止。以10月24日这一天为例,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当天下挫4.4%,创造了7年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科技股也无一幸免。彭博当天的一篇新闻中的第一句话是“全球科技富豪们狠狠摔了一跤”。
当天,世界首富、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掉了82亿美元,净资产降至1380亿美元;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损失32亿美元,而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的财富总共缩水45亿美元……
短期:宏观因素的直接影响
“黑暗的10月”一位从事美股市场的投资人士中有人用了这样的话语来形容10月份的科技股表现。最直接的反映是指数的涨跌,纳斯达克100科技板块指数(.NDXT)在10月份从4342.45点下跌超过500点来到3800点附近,跌幅超过12%。
个股的表现则更加惨烈,一片哀嚎。截至目前,微软本月以来收跌6.48%,苹果收跌4.18%,谷歌A收跌10.22%,facebook收跌11.61%,阿里巴巴收跌13.29%……而今年的涨幅领头羊亚马逊也在10月迎来了至暗时刻,收跌17.98%,市值蒸发2000亿美元。
关于此轮下跌的原因分析,在鹿鸣财经访问的数十位美股市场投资人士中,几乎所有人的表述都把短期大跌的原因指向了宏观因素,“环境太不好了,整体市场都很panic”。其中,尤其是关于苹果亚马逊这类美国本土科技公司的市场走势看法更是悲观,“美国国内的政治因素影响太大了,对内不仅突然推出减税政策,还有针对科技公司(特斯拉)的施压调查,每一项都是非常大的影响因素,但这一次是集中爆发。”
“所以你可以看到,亚马逊这种抗跌性比较强的股票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一位在某机构从事高频交易的交易员还指出了另一个原因,“美股现在处于高位,加上环境不好,好多机构看不清楚走势,也不再持币观望,平掉了一些仓位。”
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此轮科技股下挫行情中,诸如阿里巴巴和京东这类诞生于中国的科技概念股,其颓势在更早前就已经展示出来。阿里在6月份一路走低,但最大跌幅仍然出现在10月份,京东则是从年初就开始出现较大颓势。市场中关于这个现象的主要观点还是集中在贸易摩擦上,“当然京东还有关于管理者的舆论因素。”
长线:上涨动力不足,市场转向盈利偏向
股票有涨有跌,如果只是单纯外在因素导致的下跌,那么这种行情大致就是短期的情况,只要上涨动力还在,市场绝不至于会这么恐慌,更不会造成极速的下挫。
但是在美股市场上,科技股今年的表现是7、8月这两个月似乎还是上升势头迅猛,苹果和亚马逊先后都突破了万亿美元市值,到了10月份就猛然走低。中间反差之大,不得不让人疑窦丛生:上半年的上涨动力突然去哪儿了?美银美林在7月份一份报告中就对上半年美股的上涨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指出在2018年上半年支撑美股涨势的中坚力量—科技股,全靠股票回购支撑股价屹立不倒,“科技股的净买入资金全是公司股票回购”。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股票回购,即使是科技股也是缺乏上涨动力的。个中原因并不难想到,这两年来,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科技公司,都遇到了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以苹果为例,其中核心产品为智能移动设备,而智能手机市场在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有较高的覆盖率。整体市场从以往的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存量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竞争加剧。新增减少,竞争加剧,业绩上涨必然会受很大影响。
同时,科技企业在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达到了技术研发的瓶颈期。多年的发展使应用技术越来越逼近前沿探索,无论是芯片,还是AI,亦或是量子计算,前沿探索注定是缓慢的。所以从技术也较难在短时间内看到较大的成长空间。
一边是短期环境不好,另一边是长线上涨动力难测,这样的形势之下,市场对于科技股就开始有了新的判断标准。以往看技术,押注未来的选择方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会遭遇挑战,取而代之是,直接回到商业本质——看待科技企业的市场表现,盈利能力。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内,选择这种判断标准的肯定会越来越多。”中信证券一位TMT行业分析师告诉鹿鸣财经,“大市不好,大家在乎的还是短期内谁更能赚钱。”
与此呼应的是,上周,微软、特斯拉、亚马逊等科技巨头公布财报后,盈利高于行业预期的微软和特斯拉,被当做市场的“定心丸”,今年领跑增长的亚马逊业绩不及预期后则被股民进一步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