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聚集高地”为主题的 “2018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现场
在建设“创新名城”政策出炉八个月后,一年一度的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于9月8日在南京召开,会议主题也毫无意外地锁定于“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聚集高地”。陈清泰、许善达、王新奎、马蔚华、施一公、李铁、曹远征、吕建、徐飞、陈煜波等国内知名学者,爱尔兰驻华大使李修文,中国美国商会会长蔡瑞德等国际嘉宾,IBM全球副总裁周忆、德勤中国资深合伙人刘明华等外企高管与会,与南京市长蓝绍敏、常务副市长杨学鹏等地方主要官员展开了一场整整一天的思想碰撞。
作为中国工业最强的城市之一,南京在2016年即已迈入城市GDP“万亿俱乐部”。但在同一时期,中国经济亦开始步入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转轨阶段。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及创新的频率开始增大,“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论述不断见诸报端。2018年3月以来,中美贸易争端的开启,更令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上升至国之重器、国之利器的高度。
软件业务收入达4000亿元、规模位居全国前茅的南京,依托高校资源富集的优势,因势利导,于2018年发布名为《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的南京市委一号文件,公布“创新十策”,正式提出“2020年核心创新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和“2025年建设成为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两大目标,并于2月推出45条配套细则,对一号文件进行细化落实,涵盖高校院所创新、企业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创新载体平台及科技服务建设、创新生态建设诸多方面,并在今年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效。
蓝绍敏以若干数字概括了这一成效:第一个数字是133家。全市已签约新型研发机构133家,包括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在南京都有设立,其中,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是该校创办800年以来,在海外唯一以大学冠名的科创中心。第二个数字是1.3万家。今年1月—6月,全市新增科创型企业1.3万家,比去年增长了31%,增量和增速都位居全省第一。第三个数字是14.46%。今年1月—7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4.46%,居苏南五市之首。第四个数字是21.3万人。今年1月—7月,全市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21.33万,同比增长65.8%。第五个数字是3+44人。今年上半年,南京吸引了3名诺贝尔奖得主、44名中外科学院院士到南京来创新创业。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近日就如何推动创新名城建设,强调南京必须坚持走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市场驱动型创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科技成果多元转化、开放合作创新、抓创新优先抓环境的六个路子。蓝绍敏坦言,创新名城建设,南京还存在“三慢两缺”的问题:科技工作转型慢、新旧动能转换慢、科技成果转化慢,既缺“高原”、更缺“高峰”。
在接受采访时,负责承办本次会议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南京市分会会长梁洁表示,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借外脑”、“补短板”、“求对策”。市长国际咨询会议是一个决策咨询和集聚智力支持的高端咨询对话平台,希望也是开展公共外交,传递南京名片,扩大朋友圈,展示“创新名城、美丽古都”风貌的窗口。
主旨演讲之后,会议的互动环节中,南京多位副市长、委办局负责人、重要企业负责人纷纷提问,与嘉宾展开深入讨论。历经一整天的头脑激荡之后,蓝绍敏总结道:本次会议“集聚了新智慧、了解了新形势、提出了新路径、结交了新朋友”,而他的初衷不改:使各类创新要素在南京能够更好更快地汇聚。
站在更为广阔的视角,2016年10月,联合国《新城市议程》提出之后,人们对于城市空间的认识正逐步从工业时代的功能优先向“人本”、“可持续”、“创新”这一方向转变。
人才之问
“我问四个问题,但我不提供答案。”第四个发言的西湖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开宗明义地说。
作为高参,不解答疑问,却抛出疑问,出乎全场意料。
“第一个问题,美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有哪一所会直接控股企业?”
“第二个问题,美国哪一所顶尖的研究性大学,会允许自己的教授全职拿工资的同时,去做企业管理人员、CEO、CTO、CSO?大学和教授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教授和企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有地方要求70%的红利、有的地方要求90%的红利归教授。美国哪所大学会给教授一半或以上的专利分红的利益?”
“第四个问题,中国的研究性大学和国外一流研究性大学有什么区别?”
这四个“问中有答”的提问直接“挑战”了蓝绍敏。蓝绍敏后来发言时坦承:知识产权的分红,我们现在都强调70%以上要给团队,有的已经到90%,施一公教授认为,如果是这样,教授会变得贪婪,丧失科学精神,“他这个观点我是接受的”。
会议期间,蓝绍敏还专门找到施一公,两人就此一对一地展开了交流。
下午第二个发言的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则围绕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展开了论述。西南交大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西南交大九条”,自2016年印发以来,受到最高层关注,原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科研成果转化的小岗村”。
“西南交大九条”核心突破有三点:一是专利权“纯”国家所有变成国家、集体、个人混合所有;二是“先确权,后转化”,在专利转化之前,首先明确产权所有;三是针对所有权的改革。
“西南交大九条”出炉之后,西南交大已有180多项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分割确权,注册成立高科技创业公司24家,带动社会投资近8亿元。而之前六年间,西南交通大学转让、许可的职务发明成果只有可怜的14项,收入只有158万元。
徐飞在拆不合理的产权之墙,蓝绍敏则更进一步,想拆了大学各自为战之墙。蓝绍敏赴美考察创新之时,有“不知名大学”的负责人请他喝咖啡,而他当时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学习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上,一度并未重视,聊起来才知道,“不知名大学”有顶尖实验室,打通了前述顶尖高校的壁垒,“一个教授领着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二三十人,一起展开研究”。
会上会下,蓝绍敏都对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说:“吕校长,咱们得好好聊聊这件事。”顶尖人才话题之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江苏人陈煜波从人才厚度出发,以一组组长三角数字人才分布的数据做依托,论述南京在人才数字化素养、数字化转型,高水平人才国际化程度,行业高端人才集中度,以及高水平人才吸引力等方面的现状。
因为数据详实,陈煜波的PPT震动全场,南京高级官员当即表示陈教授讲得好。而亲自举起手机,对相关数据拍照留存之后,蓝绍敏回应:“这些数字我们既服气也不服气,服气是看到了南京的短板,不服气,由于这个数据有滞后性,以2016年和2017年为主体,今年以来创新名城建设有很大的变化。”话锋一转,蓝绍敏又道:“不过我们希望与清华建立合作的关系,跟踪这个数据,持续分析评估。”
金融之忧
“从基础研究、开发中试到工业生产的三个环节所需资金配比是1:10:100,营造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生态尤为重要。”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如是说。
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从创新角度讲,创新支持资金可以分三段,第一段适应性的技术,需要有政府财政体制改革,加大财政支持科研力度;第二段是权益资本;第三段是债务资本。“由于技术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非常高,初创企业都是中小企业,资金不足,抵押物也不足,不可能做债务融资。就像买房需要首付,才能撬动住房贷款,那么,中小创新企业的‘首付’谁来付?”
尽管南京的金融产业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10%,似乎可以成为创新发展的坚实后盾,但传统银行业——即为创新提供“第三段支持”的“负债类金融”占据了绝大比重,“首付类”权益资本的匮乏成为创新名城建设中的短板。
意识到这一问题重要性的南京,开始弥补短板。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南京市关于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试行)》第五条已明确提出,“合伙制股权投资机构个人合伙人取得的收益,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或者‘财产转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然而分管金融工作的南京市副市长冉华发言时还是表达了急迫的心情,“不少一线城市十年前就已经将这部分35%的个人所得税降到20%,我们今年才开始试行。”
针对地方政府的创新产业引导基金的问题,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补充,一些外国城市通过较小数额的保险资金撬动风投资本扩展新技术投资范围的做法也值得探讨借鉴。曹远征将政府在其间的作用归纳为:是引导不是指挥,是支持而不是控制。
这一说法再次引起了蓝绍敏的共鸣,他透露,这类的政府引导基金,省有上千亿,市有上百亿,“资金却往往投不下去”。这位务实的市长说,政府引导基金往往仅能较好地起到“兜底保护”的作用,新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依然要靠市场的力量”。
散会时,冉华第一时间添加了曹远征的微信,埋下深入沟通求解的伏笔。
营商环境之本
2017年11月,世界银行发布《2018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大陆排名第78位。亚洲经济体中,新加坡排名第2位,韩国排名第4位,中国香港排名第5位。中国大陆的排名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配着实“违和”。
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发言嘉宾、德勤中国资深合伙人、德勤中国创新主管合伙人刘明华发现,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中,中国大陆扣分最严重项目之一的就是工程建设审批时长。同样发现问题的南京在完成国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国领先的“864”目标,力图将整个审批时限压缩至最短,使南京成为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最高效的城市之一。9月,《南京优化营商环境100条》正式发布,“全程网上办”、“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和“只排一次队”等针对痛点的措施成为亮点。
“相比于中国‘事前层层把关、事后监管平平’的审核制做法,美国采用备案制与惯例法机制,对商业创新的支持效果可能更好。”刘明华建议,“南京可考虑进一步引入‘多方联席委员会机制’以及‘具有区域性特色的负面清单机制’,建立起‘特事特办变成常态创新’的标准化商事流程。”
会议期间,南京市发改委主任沈剑荣专门就“特事特办”的兜底条款做了解释,“营商环境100条要持续优化,一年甚至半年更新一次”。会后,他立即专门与深度研究了“南京营商环境100条”的刘明华展开了工作对接。
南京市长蓝绍敏与嘉宾共议创新名城建设
9月8日这一天与嘉宾互动不断的务实市长蓝绍敏,最后又说了一句大实话:“我们必须打造好营商环境,技术、人才、资本都是用脚来投票的。”他透露,2019年的南京市委一号文件仍将围绕创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