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9月2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84岁。高锟,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金山,拥有英国、美国国籍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光纤通信、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信之父”(Fatherof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2009年,与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埃尔伍德·史密斯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代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环球人物10周年-先生们:他们传承了中华文明的气脉》一书中,收录了记者林风对高锟的采访,标题为《高锟:诺贝尔奖是金婚礼物》。以下为采访正文:
当高锟接到诺贝尔奖委员会工作人员的电话时,美国旧金山的时间还不到凌晨三点,这位76岁的华裔科学家正在睡梦中,被电话铃声吵醒的他因不想被骚扰而把电话挂掉。第二天醒来,他在电视上看到诺贝尔奖的新闻,回头对身边的妻子黄美芸说:“这是很有威望的奖项。”妻子回他说:“这是给你的。”“给我的?那太好了!”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200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自己。
高锟是研发光纤通信系统的第一人,但如今因为患轻微阿尔兹海默症(又称老年痴呆症),语言和记忆能力都已经不如从前。所幸老人身体状况良好,一星期能跟太太打两三次网球,有时还会打打麻将。
1966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高锟开创性地提出,用玻璃做光学纤维传送讯号,打下当今网络社会的基础。因为光纤系统的出现,文字、音乐、图像可在一瞬间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
按照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审委员会的决定,高锟此次将获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2.7万美元)奖金的一半。此前,高锟从没申请过光纤技术的专利权,光纤也没有为他带来巨大的财富。他曾对笔者表示,无论是全球首富还是香港首富,于他而言全无意义。“我没有后悔,也没有怨言,如果事事以金钱为重,今天一定不会有光纤技术成果。”
年轻时的高锟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律师,一家住在法租界一栋三层楼房里,家里是他最早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科学已经十分感兴趣,曾自制灭火筒、烟花及晒相纸。他曾用混合红磷与氯酸钾制成泥炸弹,扔到路上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路人。
1948年,高锟随家人移居香港,在香港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曾考入香港大学,但立志攻读电机工程的他,最终因港大没有这个科目,转到英国伦敦大学就读。
从1957年起,高锟开始从事光导纤维在通信领域运用的研究。1966年,他发表论文《光频率的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奠定了“光纤之父”的地位。
回到香港后,高锟锋芒渐露,于198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直到1996年退休。
为了和子女团聚,高锟如今与太太黄美芸在美国定居。祖籍广东的黄美芸长在英国,与高锟在英国相识。两人刚开始谈恋爱时,黄美芸要给高锟一个考验:两人分开半年不见面,如果半年之内大家都很挂念对方,那就是当真的。但这个提议被高锟一口回绝,他说:“如果现在大家都没有信心,那半年后也不会有信心。”婚后,两人十分恩爱。
高锟和妻子黄美芸
黄美芸不仅是高锟的贤内助,也是高锟研究路上的得力助手。“我每次讲座的计算机程序及幻灯片都是太太帮我准备和设计好的。我在1966年宣读论文时的计算机幻灯片也是太太帮我做的。”2009年正好是两人结婚五十周年,诺贝尔奖成为他们最好的金婚礼物。
2004年,高锟被一起搓麻将的朋友发现反应变得迟缓。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这个病将他改变,以前那个人已经走了,不再在这里,哭也哭过一段日子,现在习惯了,知道这个人不再是以前那个人。”黄美芸伤感地说。
在此前7年一次接受采访时,高锟曾被问到他的突破性成就为何没有给他赢得诺贝尔奖,当时高锟回答说:“一个人有这样的好运,能做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而且做出来的影响非常非常大……我很满足,拿不拿到奖,对我完全没有意义。”
在76岁时接到这个迟来的奖项,高锟保持着一如既往的低调,他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