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古人不仅勤奋,而且十分智慧,关于读书的好处三天三夜可能都说不完。从古到今,书籍就像一团团火苗和一盏盏明灯,充满了梦想和力量,读书就是迎着希望和理想的太阳出发,在一路奋斗和一路欢歌中往往令人满载而归。
读书能够使人生更加敞亮和坚韧。人的格局有大有小、境界有高有低,通常而言,读书多的人要比不读书的人看得开、悟得深和忍得住。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难免会遇到难事、苦事和冤枉事,好读书的人往往能在难事面前化繁为简、能在苦事的悲惨世界中以苦作乐,也能在冤枉事的泥淖中守得云开见日出,易于做到坦然承受人生的悲欢离合,善于以含泪的微笑重建生命的根基和人生的信念。因为,好读书者,此时此刻就会想起李白、杜甫和苏轼等,想起他们的艰难困厄,再反观自身的苦难和屈辱,就有了时空的通透感和敞亮感,顿时觉得历史长河中的倒霉蛋不只有他一个人,还有那样一些杰出的人物与你同病相怜,还有一批优秀的倒霉者在向死而生中乐观地面对人生,他们就是在释然和坚韧中择高处而立、向宽处而行,历经苦难的黎明之后,才成就了其旭日东升般的壮丽辉煌。于是,孤独者不再孤独、痛苦者不再痛苦、不幸者不再不幸。
读书能够使人更加知进退、明得失。一般人最大的烦恼就是缺乏自知之明,没有进入人生的围城之前都是明白人,一旦步入围城,大都是揣着糊涂装明白。因为,凡事成为局中人,困局也就会随之而来,这大概是人生的两难处境。人进入社会后,各种诱惑会扑面而来,一旦中了“欲望”二字的邪,就难以轻易拿得起和放得下,就会在进与退之间犯迷糊、就会在得与失之间打摆子;然而,读书多了,知进退就可能成了一种艺术、明得失就可能成了一种哲学,人生的规律就易于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往往善于把握进退的黄金时机、长于捕获得失的青萍之末。好读书者总有一种“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性,也有“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洞察力。于是,在人生的战场上,他们总能够捷足先登或化险为夷,不会轻易沦为马后炮和忏悔者。不禁想起了曾国藩的诗句——“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这便是在人生的巅峰时刻,一代先哲对于进退和得失发自肺腑的千古慨叹!
读书能够使人更加宽容和向善。从古至今,书中的文字多数是教人向善和宽容的,书籍就像一泓清泉那样,天生具有润泽万物的本心,即便描写一些坏人和小人的丑恶故事,大多都是作为反面教材出现的,引人向上和向善是文艺家的主要使命。书读进去了,多数人会有一种心胸宽广和乐善好施的修养、有一种精神自足的大度和包容,面对社会生活中的恶人和逆行,读书人不仅易于洞穿丑恶的伎俩,而且不屑于和他们一般见识。因为超脱而不再计较什么、因为看穿而不再被烦恼困扰,往往以宽容之心去超度狭隘和自私的生灵、常常不以最坏的恶意去揣度坏人的心思,一切都是那样从容淡定、一切又是那样润物无声,能够在与人为善中引领社会崇德向善,往往在自我完善的同时不忘拯救社会风尚。从更高级的层面看去,一流的读书人,善于以精神性去矫正社会的动物性,在人性和动物性的换位思考中,易于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慢慢就有了一种善的慈悲和情怀。
读书能够使人耐得住寂寞和无聊。人生的内存大多都被寂寞和无聊所占据,因为鲜花和掌声一生就那么几次、洞房花烛夜转瞬即逝、金榜题名不会人人都有,于是,寂寞和无聊便成了人生的常态,可以说,人生就是热闹辉煌一阵子、寂寞和无聊一辈子。于是,如何学会排遣寂寞、如何善于打发无聊,就是一种基本的生存哲学、就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而读书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丹妙药,它能够减少无聊的恐慌和寂寞的痛苦。古往今来的许多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能够抵抗寂寞的侵袭、书香能够驱散人生的无聊,司马迁深陷牢狱,选择了以读书和著书对抗寂寞和无聊。正是有了书香做伴,他升华了苦闷和彷徨的负能量、增厚了励志和隐忍的正能量,一部深邃宏远的《史记》,成为了人类对抗寂寞的千古绝唱。如果说,人生难以回避寂寞和无聊的痛苦,那么,读书可能就是最好的镇痛剂和封闭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降低寂寞对人生的损耗,或者减缓无聊对人生的消磨,从而最大限度拉长生命的长度、增加生命的厚度。
读书能够使人善做和守成。人生不可能不进入社会,人生也不可能不做事,然而,有的人终其一生,就像猴子掰玉米那样,掰一根丢一根、做一件扔一件,进入暮年盘点时,竟然没有一块像模像样的根据地,留下的只是两手空空和一片悔恨。倘若读书量和思考量上去了,他们就会吃一堑长一智,善于将别人的悲剧化成自己的喜剧,不会总是自以为是或妄自尊大,不会在同一关口摔倒两次,在理念、方法和效果方面总有自己的一套,人生的赢家大抵都如此,从根本上看,“好读书、读好书”抑或是制胜的关键所在。倘若说善做是一座高原,那么,守成就成了一座高峰,从高原走向高峰,靠的正是读书的深厚内功和高远境界,也许王安石对此感悟最深,在他眼里,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可见,读书可能是帮助善做者走向守成者的进步阶梯,也是提升人生境界与情怀的一种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