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文,要求各高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
高等院校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等人才,最根本的就是本科教育。这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本质要求。在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就曾强调,“本科不牢,地动山摇”,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
可是,较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本科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水课”泛滥——老师台上念着PPT,学生台下吃鸡游戏开黑,上课不常点名,几乎没有作业,考试容易通关,学分拿到手软;“清考”制度——考试没通过,补考也没通过,但又不允许重修,或重修考试仍然没有通过,于是就在毕业前再给学生一次考试机会;毕业论文抄袭造假——因为没人看,所以学生放开抄,教师也很难对每篇论文都认真负责,更难分辨学生的论文是否抄袭,学校只看重就业率,缺少对抄袭者必要的惩处;教授离讲台越来越远——教授因为将更多精力花在科研上,所以荒废了教学;然而科研压力越大,教学效果越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育部此番出台文件,直言不讳本科教育出现的诸如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等问题,可谓对多年积累的弊病下了一剂猛药。
加强本科教育,既是高校回归本质的必由之路,也是对科研与教学之间失衡关系的纠偏。很多学校重科研、轻教学,错误地将科研成果等同于高校水平,忽视了培养人才的任务,对教师绩效评价、职称评定过多地侧重于科研成果,而忽视他们在教学环节的贡献。近年来,有的高校开始推行教学型教授评定制度,为认真开展教学的高校教师撑腰鼓劲。这是本科教育向好的方面。但从根本上看,只有加强对学生的考核要求,让学生敬畏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才是在真正意义上对教学工作的支持与肯定。
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也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还是发掘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科研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高等院校只有把育人放到第一位,认真回到教与学上,才能真正提升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