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在山西很牛掰
阎锡山是中国近代政坛上的一个“不倒翁”,他从辛亥革命起就统治山西,前后达38年,没有几天真正服从过中央命令。蒋介石的中央命令对阎锡山来说只是一个招牌,只要违反山西的利益,阎锡山便会拼死抵抗。
阎锡山是民国时期山西的“土皇帝”,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他就是山西督军。
然后历经风云变幻,直到1949年山西解放,他才恋恋不舍放下权力,但是仍然坚持顽固立场,后终老于台湾。民国时期的各地军阀,统治时间如此之长的,只有他一个人。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山西的实际出发,投资少而速度快,修成了同蒲路(及部分支线),因日军侵晋而功败垂成。他的筑路计划宏大,要使同蒲干支线与石太、京包组成山西的铁路网,东北通平津冀察绥,西南连豫陕。客观地讲,修建同蒲铁路对山西本省的经济发展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蒋介石曾打算派遣中央军进入晋西以围剿陕北的中央红军,但遭到阎锡山的拒绝,他担心的是“请神容易送神难”、“养虎为患”,故而屡次拒绝中央军进入山西。
在山西修建神奇的“窄轨”铁路
阎锡山干的最夸张的一件事是,把山西的铁路修得跟其他地方的铁轨规格不一样,山西当时境内的正太(河北石家庄正定到太原)和同蒲(大同到蒲州的风陵渡)两条铁路干线采用的是法国型 1米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的1.435米宽轨。
说服中央修“窄轨”铁路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阎锡山之所修窄轨铁路为了防止外省势力进入山西,尤其防止蒋介石的中央军进入山西以保证山西的独立王国地位。许多史学家也认同这个观点。
晚年阎锡山
但事实上却并非完全如此。修建铁路需要钱,而这笔钱则完全由山西地方支出。
山西兴建铁路,需报请中央铁道部批准才可进行。报告送呈铁道部后,铁道部认为应修标准轨铁路,故迟迟不批复这个报告。
为此,阎锡山向铁道部力争,说山西资金缺乏,只能修窄轨铁路,否则还得中央拨款,以此要挟铁道部。他还一再向铁道部保证,将来一定要拆除窄轨,由铁道部改修标准轨。这样,经过反复交涉,铁道部勉强同意。
为什么要这样固执地坚持修窄轨铁路呢?
戎装商人阎锡山
资金不足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另外两个:
一是阎锡山出于统治山西的目的。
认为铁路修成标准轨,外省的兵车可直接开进山西,不利于他的割据统治。若修成窄轨,遇有战事,可及时运兵出击,不利时可将机头、车厢全部拉回,而敌方则不能利用。
二是为了一笔巨款。
阎锡山曾吃过实名制存款的亏。
他早年曾用他族叔阎书康的名义在法国银行存款700万元。因阎书康早逝,法国银行不让提取这笔款。后来几经交涉,法国银行说他们有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用过的小火车头闲置不用,这笔款可以用小火车头相抵。
因此,阎锡山便坚决主张修窄轨铁路。
节省开支:商人阎锡山算计精密
阎锡山书法“自谋自计”
阎锡山是小商人家庭出身。早年跟随父亲做过小买卖。所以肚子里面的买卖经生意账算得很清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眼儿多,小算盘划拉的特精明那种。那么,阎锡山主持修建的同蒲铁路,是怎样又省钱又修得快的呢?
阎锡山修同蒲铁路的经验确实值得后人借鉴。
既未向外国银行借款,也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拨款,仅由山西本省之财力物力人力完成这个大工程。
阎锡山的修路资金来源有三,其一,成立“省公营事业董事会”发行“筑路债券”;其二,动员有关地方筹措;其三,阎锡山用他自己的国外存款。
外国银行也挺精明,这宗款项难提现金,所以用它买了钢轨和机车,因为属于窄轨,已经是过时的产品,所以价钱也比较便宜。
这宗款项算是阎锡山对铁路的投资股份,将来铁路赚了钱,当然要拿回来的。人都说山西人会做买卖,商人出身的阎锡山,是很精于算计的。
为了省钱,阎锡山经过调查比较,决定同蒲铁路采用窄轨,采用每米重15.9公斤的窄轨(轨距1米),而不采用每米重38公斤的标准轨(轨距1.435米)。
1933年3月出版了《山西省修筑窄轨铁路之理由》,里面说明同蒲铁路如果采用用标准轨,则需投资9000万元;而用窄轨只需3400万元。
估算同蒲路每年货运量4000万吨公里,旅客7500万人公里,客货收入350万元。依每年运量增长30%计算,修窄轨运营20年可捞回投资并赚回670万元,运营30年可赚6.165亿元,标准轨运营30年得赔7.895亿元,二者相差14.06亿元。
运营五十年的数据相差更多,所以,阎锡山认为采用窄轨是科学决策。
阎锡山虽然修了窄轨铁路,但是他也不想永远跑窄轨。
因为国内铁路绝大部分都是标准轨,所以提前做出了安排,让路基按标准轨修(宽4.8米),以后变标准轨很容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冗余设计,超前设计,留出将来线路升级的余地。
同时,同蒲路上的火车头和车厢的轮子可调节宽窄,既可以在窄轨铁道上跑,也可在标准轨铁道上跑,而外省的标准轨上的火车不能在窄轨上行驶。
所以民间一直有个段子在流传,说阎锡山修铁路,外人进不来,他却能出去。
同样,为了节省人工成本,阎锡山采用了兵工筑路的办法。
因为阎锡山是地方军阀,手里掌握着自己的军队,也就是晋绥军。不修路的时候,这些人也要养着发粮发饷。现在要修铁路,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用他们白不用!于是,阎锡山下令晋绥军的士兵参加铁路施工,这样就省了雇民工的开销。为了修同蒲铁路,阎锡山曾经调用了3万多士兵,番号多达11个师。为了发挥这些人的积极性,阎锡山又开动脑筋,采用了计件津贴法。
(怎么听着这么像现在的某些电子厂流水线工人的待遇呢?)
原来,当时的士兵平时是有薪饷的。士兵参加筑路,薪饷照发不误。但是另外发筑路津贴。筑路津贴是这样的规则:比如定额是每人每天2方土,那么完成这个定额之后,超额的部分,就会发津贴。这样士兵每天上工地干活儿,只要超过定额,就会是双份的收入(薪饷+筑路津贴)。大家不禁要问,这样阎锡山不挺亏嘛? 其实不亏,老阎精着呢。
这样子做,第一把饭钱省了一份。如果雇民工,那么要供民工的饭食,养着兵天天也要吃饭。 这样做,不就省了一份饭钱吗,积少成多,那也是笔大钱。 第二,定额之内的工程量,是属于士兵们白干的。定额之外的,发点津贴,这样士兵多得一点钱,也就少了牢骚多干了活,最后赚的还是老阎。
通过采用这种种手段,阎锡山从1933年5月到1937年8月,共修铁路1000多公里,在当时取得了修路速度最快,修路成本最省的成绩。
当然,随着七七事变后日军进攻山西,阎锡山的筑路工程也就被迫终止了。
阎锡山为什么修山西窄轨铁路,知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