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区发展情况看,太原、忻州、运城、朔州成为全省市场主体发展速度的第一梯级地区;从行业发展情况看,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仍然为山西省市场主体发展最快的行业……5月30日,省工商局发布的《2017年山西省市场主体发展指数分析报告》显示,2017年,随着优化营商环境的全面展开,激发了大众投资创业的热情,山西省市场主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山西省市场主体发展指数,是综合反映全省市场主体企业生存状况及发展趋势的相对数。报告以山西省200余万家市场主体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政府部门和2000余家样本企业(样本企业不含个体工商户及合作社)提供的数据计算而成,是全国首个市场主体发展指数报告。
A “老板”越来越多 市场主体更显活力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山西省共有市场主体208.68万户,个体工商户146.26万户,企业52.46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96万家。“全省市场主体成长势头强劲,新设市场主体数量逐年提高。”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山西省新设市场主体(含个体户、农村合作社等)数量突破41万户,2017年末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已超过4.46万亿元。山西省通过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切实减轻了市场主体负担。
新设市场主体从业者知识化、年轻化成为主流。统计调查显示,2014年全省新设市场主体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人数为2.70万人,占全部新设市场主体的45.08%,但到2017年增至9.06万,占比提高至67.68%。青年创业主体占比不断增加,企业人才比重也不断提升,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和技术人才(含高技)比重两个指标连续四年间均向上增长,分别由2014年的13.54%、11.86%涨至2017年的15.97%、19.37%,高学历、高技术人才数量上升,市场主体更显活力。
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全省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求职人数大于用工需求人数,相差近4.3万人,表明山西省全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吸聚高学历人才的效果已经显现。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省中小企业(注册资本500万以下)总户数为356153家,同比增加15%,总注册资本达3371.55亿元,与2016年相比提高22%。全省中小企业积极适应新常态,呈现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中小企业发展对经济推力越来越强。
B 太原市场主体发展速度全省一马当先
2017年,全省各地市场主体发展指数总体表现良好,地区之间形成三个发展梯级。
据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太原市场主体发展的各项指标,无论是主体规模、数量、效益还是成长速度在全省都是一马当先。2017年,太原市场主体发展指数增加了27.92个百分点,三大模块指数中,经济贡献力、双创活力度和制度助推力均排名靠前。
忻州、运城紧跟太原之后,位列全省第二、三位。忻州市场主体发展指数上涨26.34%,三大模块指数发展均衡,运城市场主体发展指数增长26.03个百分点,其中,经济贡献力在全省排名第二,制度助推力位列全省第三,朔州发展速度位列全省第四位,市场主体发展指数上涨25.83%,双创活力度增加47.30%。
临汾、晋中、大同三地市场主体整体表现不俗,成为全省市场主体发展速度的第二梯级地区;长治、阳泉、吕梁和晋城的市场主体发展也取得明显进展,成为全省市场主体发展速度的第三梯级地区,2017年指数涨幅分别为17.30%、17.17%、16.42%和14.65%。
从行业发展情况看,建筑业、采掘业、制造业仍然为我省市场主体发展最快的行业。在三个分项指标指数中,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经济贡献力增加最快;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双创活力度遥遥领先,三大行业创业投入最大,高学历、技术人才最为集中;采矿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的制度助推力位居前列。
C 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占比超八成
全省第三产业的市场主体其主导作用进一步凸现,市场主体结构获得有效改善。
据统计,2017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6.75:6.95:86.30,第三产业占比高达86.3%。从总注册资本来看,2017年第三产业注册资本达30768.45亿元,同比增长24.94%,在税收收入上,更是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第三产业经济税收规模及增速均有所提升,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及经济增长方式变革正在积极地变化。
中小企业已成为促进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新生力量。2017年全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注册户数283973家,占据了中小企业总户数的80%,总注册资本2587.55亿元,占全省中小企业总注册资本的76.75%。
全省各地市中小企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从总量看,太原市中小企业2017年注册户数有92031家,占全省总数的25.84%;总注册资本1088.54亿元,占据总注册资本的将近三分之一。从增量看,吕梁市中小企业新增户数同比增加30.85%,朔州市则同比下降2.14%;大同市中小企业新增注册资本同比增加41.47%,朔州市则同比下降5.15%。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引领作用更加显著,省国资委监管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22069.43亿元,较2016年增长10.95%,营业收入达12005.8亿元,增长3.90%,营业成本比2016年下降57.15亿元。全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构筑起山西国民经济的“四梁八柱”,新组建了一批能承担山西省经济发展重任的专业化的大集团公司——山西国投公司、文旅集团、交控集团、云时代、大地公司、航空产业集团。
D 煤炭领域“去产能”成效显著
在全国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的大背景下,山西省作为产煤大省在煤炭领域“去产能”的成效显著。2016年至2017年,全省共关闭煤矿52座,退出煤炭产能4590万吨,并率先实施了煤炭减量化生产,为改善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2016年关闭退出和减量重组煤矿25座,退出煤炭产能2325万吨;2017年关闭煤矿27座,退出落后产能2265万吨。
样本数据显示,山西省煤炭行业市场主体发展指数除2015年跌至低谷外,已转向回升,至2017年指数值达111.31%,同时其他各项指数均呈现上升态势,经济贡献力指数增长14.62%,双创活力度上升9.89%,制度助推力增幅3.6%。
截至2017年,全省生产煤矿数为568家,大同市、朔州市、吕梁市、晋中市和运城市的生产煤矿数与全省保持同步下降。2017年全省煤炭产量87571万吨,较2014年煤炭产量97670减少1009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