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为AI时代的领头羊或画像者,至少看起来要像家科技公司。近期时常现身IT信息类新闻的中国平安(601318.SH;02318.HK)算吗?
“当然!”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兼首席信息执行官陈心颖说,科技是平安的核心竞争力,其之所以对科技持续大力投入,旨在确保如银行、保险等主业向好;自身发展之外,也可以将技术对外输出。
有人给5月4日在香港挂牌上市的平安好医生(1833.HK)贴上了“全球领先AI医疗科技公司”的标签。这只打响中国平安分拆上市头炮的独角兽,其在全球发售时引入的七大基石投资者名单,堪称史上最豪华之一。
“可怕”的是,还有更多只平安独角兽在孵化的路上。而且,这些独角兽的母体中国平安,本身就像只极速增长的独角兽;截止今年一季度,平安专利申请4418个。像BATJ等互联网巨头一样,平安视“科技平台对外赋能”为商业目标之一;世界已经感知到她的“科技力”了。
在英国《经济学人》4月某期杂志的“人工智能”专题文章中,其开篇引用了平安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案例。文章称,用户通过平安旗下的App申请贷款时,潜在借款人需通过视频回答关于其收入和还款计划的问题,平安的后台系统可以通过监测50多种细微的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讲真话。
现在,市场越来越觉得平安是家科技公司。谁说大象不能起舞?这家用科技“懂你”的传统金融集团,30年来聚焦主业,科技转型,赋能产业;还输出五大生态圈。
人曰:平安这只大象在自己状态最好的时候毅然选择了转型,拥抱新技术。
平安创始人马明哲说,平安利用科技提升自身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之外,逐步开始将这些领先的科技走向社会提供服务,形成新的利润来源。
或许,我们可以从“大象转型”、“聚焦主业”、“生态圈”这三种纬度读懂中国平安转身平台的科技力。
从平安到平台
从0到1,时间跨度是30年;平安从河东走到了河西,从传统金融走向“金融+科技”的双驱动。
“平安的初衷是从平安到平台。”陈心颖说。她解释,从资产角度看,中小金融机构占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约40%的市场份额,在营销、产品、风控、运营、科技5大方面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意味着平台对外赋能的市场空间不容小觑。这一潜在契机刚好被中国平安洞悉甚至捕捉到。
“从平安到平台”,既是中国平安步入智能时代的初衷,亦是其“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之未来愿景的“另类注解”;商业模式或随之生变,同时涉足2B与2C,但二者相辅相成。
回眸每十年上一个台阶的中国平安,其可谓“三步跨越”——走过“探索现代保险与搭建机制平台”、“专注保险经营与探索综合金融”、“强化综合金融实践与探索‘金融+科技’”三个阶段;三十而立之际,立下未来十年目标:即持续深化“金融+科技”、探索“金融+生态”,将创新科技聚焦于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
按照陈心颖的话说,平安将金融壹账通作为对外输出金融科技的载体,其亦是中国唯一一家一站式全方位金融科技赋能方案提供商。壹账通致力打造一个全球领先的金融科技SaaS(软件即服务)云平台,助力金融机构客户实现科技转型,服务实体经济。
细观成立逾两年的金融壹账通,其已建立覆盖银行、保险、投资三大行业和销售、产品、风控、运营、科技五大板块的业务模式。
陈心颖透露,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金融壹账通已为478家银行和约2000家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覆盖了中国88%的城商行和50%的直销银行。“金融壹账通的技术和服务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2017年荣获21项行业大奖,荣获5项权威认证,并得到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顺利地完成了A轮投资。”她说。
就在5月4日,金融壹账通Gammalab获国际情绪识别领域的权威评测OMG微表情竞赛排名榜世界第一名,以较大优势领先第二名ADSC团队(腾讯AILab团队)。这昭示平安的微表情识别技术在准确性和细分性上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上述方向只是平安转身平台的途径之一;基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优势和探索,令数据发挥更大价值,平安在银行、保险、健康领域亦有广泛应用:
譬如,银行方面,平安将AI+风险管理应用在个人和中小企业贷款,实现100%的O2O风险管理,通过智能风控平台有效降低信贷损失,新增销售增加2.5倍,逾期降低66%,信贷损失下降60%;利用KYB大数据助力中小企业贷款,服务18万+中小企业。
健康领域而言,以AI+医疗影像为例,平安与约50家医院4省市卫计委签约合作中;肺结节筛查落地贵州龙里县医院病房部:上线3个月,扫描病患约1,200份肺部影像报告,发现约100名患有肺结节等。
事实上,平安有几大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技术、大数据”助力其转身平台。以区块链为例,其不只是技术领先,如1.8万+节点部署,国密速度相较于开源代码提升100倍等;场景亦丰富,建立了贸易、医药、基建、再保险、环保、车等六大应用场景。
“金融+科技”双驱动的战略转型目标下,平安每年将营业收入的1%持续投入创新科技,过去十年累计投入约500亿。2017年研发投入超百亿专注投资于核心科技、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业务布局,包括智慧城市。
“平安盈利稳定持续增长,在满足股东分红基础上,足以支持未来10年的创新投入。”陈心颖告诉经济观察报。她说,对外投资方面,2017年平安成立了初始规模为10亿美元的中国平安全球领航基金。截止2018年一季度,平安专利申请数累计4418个,位列国内金融机构专利数第一,居国外金融机构中位前列。
目前平安逾22000名研发人员,还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国外顶尖高校、研究机构深入展开交流与合作。2017年,在美国成立了平安美国研究院,专注基础创新技术研究。
看起来,这些都是平安低调走向科技平台的基础保障。很真实,很给力。
纵观平安,还有更多的数据与应用场景可诠释其正转身平台。“平安”与“平台”一字之差,却道尽“大象转型”的易与不易,以及想象空间。
转型的“大象”
如果说,庞大的业务体量令平安看起来像头“大象”,那么,浑身的“触角或抓手”又令平安像只身手敏捷的“怪兽”——这其实是大象转型的结果。
平安好医生在港交所挂牌时,与管理团队同时亮相的马明哲笑得很是灿烂。9:29:59,与平安好医生CEO王涛一并敲锣的那瞬,马明哲的神情又颇显庄严。或许因为,棰子落下的那刻,既是全球AI医疗科技第一股的诞生,亦是平安科技转型的某种仪式。
大象转型谈何容易?“自上而下的战略布局、文化与灵活的机制、执行力。”陈心颖告诉经济观察报平安转型之秘。她说,印象中,这三点与其见过的企业不一样。
马明哲曾直言,多年来,平安集团坚持做三件事:战略的方向盘、经营的红绿灯、业务的加油站。与之对应,即战略的制定必须统一;制定清晰、透明的政策与铁律;充分发挥平安的规模与协同效应。
“平安虽然体量很大,但不断的改进、变革令其整体协调性甚为灵活;包括平安在不同时期引进不同的专业人才,重点还在于绩效导向;另外是文化机制营造了轻松的工作氛围。”陈心颖解释。
“体制机制、文化人才、战略执行”三个关键词与“绩效导向与集团价值最大化”两把尺子让平安从出生之日起,就具备了大象转型的基因与动能。这其中的某些“要素”可能是同时期大型企业集团或公司的先天性“短板”。
掐指算来,过往的那些领军行业大家伙,哪家借科技插翅之力真正起舞了呢?
联想在恒生指数最新的一次成分股调整中被移除出局。联想集团声明尊重恒生指数的审核结果,但特别关注公司的持续转型,以及为股东带来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作为一家曾经的中国高科技代表企业,联想在2009年宣布向移动互联转型;但可能的现实是,转型中的联想似乎未给市场带来太多科技领域“惊喜”。互联网科技类公司相关排名中,亦鲜见其踪影。这暗示什么?
一位金融机构高管说,过去十年,不少大体量公司,难以真正完成转型……大多已被市场淡忘,目前挣扎出来的可能只有华为。
平安这只大象呢?“这三十年,平安的三步式跨越,在没有离开主业的背景下,聚焦医疗、金融资产;把自己在保险银行的能力移植平台上;既用科技赋能主业,又借专业提升平台价值;概之,有的放矢选择自己的业务主线。”上述金融机构高管评价道。
更甚者,互联网创业与科技孵化方面,较科技类公司,平安的表现亦颇为抢眼。如科技部公布的前20位独角兽名单中,中国平安占了4席,像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中国平安更被业界誉称为“独角兽乐园”。
而且,资本市场门外,这些平安孵化的 “独角兽”正陆续候场。现在,平安好医生打响了平安分拆上市的头炮。市场认为,某种程度上,分拆上市计划有助提升平安的整体估值水平。
关键还在于,就金融科技、医疗科技之布局而言,平安在内部采取“赛马制”策略,结果为导向,其主动权与话语权由获胜的子公司、项目团队来掌握。这意味着,还有更多独角兽正在孵化的路上……
看中国平安作为一家传统金融企业,其血管里流淌着科技的血液,全身布满科技的神经。当业界喧嚣尘上,行业焦虑如何转型顺势而为时,其已然转身。
内外“赋能”
因为科技赋能,平安一边变革一边奔跑,这亦是其迎接智能时代的一种正解姿势。
“科技已渗透到平安传统金融的各个核心环节。”平安集团副首席执行官、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说。
核心环节诸如,客户经营+风险管控+渠道管理与销售+客户服务等。以客户经营为例,平安的互联网+AI技术可动态了解客户并分群,可智能推送线索等;渠道管理与销售来说,涉及SAT销售模式变革、SAT在其他业务线的应用、寿险增员管理,以及代理人活动管理等方面。代理人通过“SAT” 模式与客户实时互动,颠覆传统销售模式。“SAT”模式由“客户远程服务和销售、社交平台、代理人APP、客户APP、任意门”等构成。
据悉,“SAT”模式已在平安集团多家公司应用。像产险,有创保网+好帮手(销售队伍APP)、好车主(客户APP);银行零售有“银行人的口袋、口袋银行”等销售和客户APP;信托有二维码推送+财富宝等APP。
同样的精细化客户经营亦在平安集团各金融公司落地。其流程是:客户画像—客户分群—线索推送。
而科技提升传统金融业务服务水平与价值,“赋能”主业的案例亦是信手拈来。
想像“70%的寿险理赔客户可以实现30分钟内赔付,96%的投保可以实时承保”是怎样一种空中受理业务的场景?
这得益于平安业内首创的“智慧客服”—— 依托平安海量客户数据和AI技术,构建业务甄别、风险定位、在线自助、空中门店四大能力,大幅提升保全、理赔、核保的服务时效。“智慧客服”推出半年来,累计受理空中业务超33.7万件,日均受理约7000件,最快用时3分钟。
再如,平安寿险运用领先科技,发现未来发展新引擎。AI技术在“客户经营、队伍管理、客户服务”三方面赋能。
产险来看,如车险服务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及应用,重点推出了“车险云理赔”模式、“510城市极速现场查勘”服务承诺和“智能闪赔”产品。
或许,传统主业一旦被科技赋能,其业务模块也会变得轻巧、灵便,就像开源端口,可动态附加不同价值功能以满足客户需求。平安似乎在做这样的“产品+科技”试验。
“平安推行的是产品+的概念,不只卖保单,还在保单上增加与客户期望的相关福利。” 李源祥告诉经济观察报。他解释,产品不单纯是张保单,它整合了平安整体资源。像保险产品可与好医生服务结合起来,好医生可提供就诊、治疗、康复等全流程服务。
尤其是“寿险+健康”类产品,以重疾险为例,可以帮助客户改善健康状况,其购买平安的寿险产品后,还会配线上远程家庭医生。像平安福,表面看,市场可能会认为该产品较同类产品价高。但真相是,“投保人不只是买了保单,还有额外的健康促进计划。越运动越健康,若客户健康,其保额亦会相应提高。”李源祥说。
包括申请了车主信用卡的车险客户,如果其用信用卡加油付费的话,基本可以分期。“这样,把保单与平安其他生态圈的金融服务整合在一起。”李源祥称。
现在,“无论是寿险、银行、产险、信托、证券等平安子公司,细观其五年规划与发展战略,核心战略都在拥抱‘金融+科技’。以寿险为例,推出产品+科技,AI+服务,AI+代理人等,旨在用科技助推发展,成为智能寿险公司。”李源祥称。
李源祥透露,过去十多年,他都在做一件事情:将所有寿险业务,无论业务员或客户做的事,都线上化,放入云端。如此,所有的工作都会留痕迹,而有了数据的痕迹就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去解决问题。
另外非车险这块,“整个环境来看,平安建生态圈也旨在利用移动科技,在客户的生活场景中与之接触,为其提供一些碎片化保险产品——平安的非车险业务也因此快速提升。”李源祥说。
以此类推,平安渗入不同的客户(个人与机构、组织)不同的生活与生意场景中,满足其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服务或解决方案。
于是乎,平安借其科技平台对外赋能,形成涵盖“金融、医疗、房产、汽车、智慧城市”的五大生态圈。
生态圈的“代价”
这五大生态圈亦是平安当下“金融+生态”战略的具体诠释之一。
“智能科技时代,平安将不忘初心,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此次与深圳市公安局达成战略合作,是平安参与深圳智慧城市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将与市公安局强强联合、精诚协作,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警务、智慧安防、智慧交管’典范,将深圳模式推广到全国。”
4月27日,在平安与深圳市公安局战略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马明哲如是说。据悉,双方将在智慧警务、智慧安防、智慧交管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
此次合作亦是平安“智慧城市”生态圈的又一次试水。就此,平安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务、财政、安防、医疗、教育、房产、环保、生活等八个关键领域布局了“智慧城市云”。在智慧财政领域,平安与南宁、广东、深圳等多个省市合作探索现代财政云,打造智能化的地方政府公共资产负债管理平台。
《数据之巅》作者涂子沛说,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人类向智能时代迈进的先声。对IBM而言,智慧城市战略的提出,标志着这个信息领域的巨人开始向大型的复杂信息系统的服务和集成转型。
“智慧城市”亦是平安其他四大生态圈的一种有机融合与集成。如,在智慧医疗领域,平安医保科技服务全国超过250个城市;在公共健康领域,平安为深圳、重庆等多个城市建立疾病防控、预测及预防体系,利用平安医疗健康大数据,建立了传染病、多发病、慢性病预测和防范管控模型。
金融生态圈来看,平安已建立起“金融+科技”驱动发展的业务模式,通过“开放平台+开放市场”完成资产与资金的链接。
在医疗健康生态圈中,平安通过流量端和支付端进行切入,已构建完善的“患者-提供商-支付方”综合模式。
汽车服务生态圈中,平安通过汽车之家、平安银行、平安产险,覆盖大量C端车相关金融客户及互联网用户,以及通过汽车经销商平台、新车二网平台等广泛覆盖B端服务提供商等,打造“买车-用车-养车-卖车”的全流程交易及金融服务平台。
房产服务生态圈而言,平安好房通过提供“一网三云”(好房网、经纪云、智慧城市云、智慧房产云)解决方案,切入地产营销、地产管理和地产金融三大市场。
至于五大生态圈的逻辑关系与协同性,陈心颖告诉经济观察报,平安的核心业务是“金融+科技”,其也是平安向五大生态圈中的市场合作伙伴提供的主要服务和价值。
“智慧城市是我们之前许多投入和努力的集中体现,平安提供许多板块和服务,将政府作为其中的一环,如智慧财政、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房产等,提供智慧、智理、智效的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陈心颖说。她预计,五大生态圈未来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万亿元。
可圈可点的是,智慧交通方面,平安在某城市升级事故全流程处理平台,日均处理500+案件。智慧财政来看,平安已在某二线城市构建了完整的财政智能云平台,被誉为全国标杆,获财政部高度肯定。
有人评价,今日平安几成世界级具引领价值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亦将成为引领未来的产业新一极。
不妨给这个产业新一极画像。如马明哲所描述,利用科技提升自身的金融业务的竞争优势以外,平安逐步开始将领先的科技走向社会提供服务。其注脚是,平安的科技平台输出五大生态圈。
为何是五大生态圈?这其实是平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正如马明哲强调,平安遵循“入口、门槛、规模、价值、可复制”五大原则选择和建立新生态。
亦是因果相循,天道酬勤。而立之年的平安,迎来技术落地应用之“果”,正是其七年前布局科技种下的因。如果拉长时间看,这个“果”甚至得益于30年前的“因”。
平安总经理任汇川坦言,平安的科技战略转型始于七年前,当时大量投入和孵化创新科技平台。而今,平安的科技战略布局初显成效。
“平安以改革试验者的身份,先天所承担的使命就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提升中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马明哲曾说。其话外音是,在创新中求发展——从平安出生之日起,科技创新就融入其发展因子、生存之道。
擎着“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目标,当他人还在张望,适应变化时,平安已转身平台生态圈,输出技术,赋能产业;且命名、定义未被挖掘的市场空间或蓝海。但横亘在平安面前的挑战也不小,如某些生态圈的内外结构性因素非平安可以影响,不同生态圈的切入点不同;包括2B和2C商业模式的切换与兼容等,均考验平安的智慧与灵活性。
不过,这恰是平安“懂你”的科技代价,借中国经济变革的“制度创新”动力,屹立行业洪流潮头的平安从不曾辜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