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平定砂锅亮晶晶”,殊不知数百年来,平定的紫砂也曾名重天下,享有过“南宜兴 北平定”的“江湖地位”。
如今,作为资源型经济大县转型发展的探路之举,平定县从历史积淀中,重拾“平定紫砂”这张王牌,再次启程出发。
宜兴来访,平定紫砂打出“感情牌”
平定县重振紫砂的梦想,其实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启动。一直进展不大。平定县把突破的目光放在了号称“中国陶都”的宜兴市身上。
古州平定和陶都宜兴虽南北相隔千里,但平定、宜兴结缘紫砂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民国时期的1914年,宜兴紫砂大师吴云根就千里迢迢北赴平定,共同研习制作、改良工艺。第二年,平定选送的紫砂器即在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世界赞誉,见证了两地紫砂合作的灿烂历史。
建国后,在60年代和80年代,宜兴又多次派人赴平定交流学习,传授技艺。改革开放以来,平定又先后聘请吴亚平、董亚芳等宜兴紫砂大师传授技艺,紫砂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制作工艺和水平显著提升。可以说,这些历史缘源为今日平定重振紫砂产业发展埋下了根基,点燃了火种。
在随后的联系中,以中国宜兴紫砂收藏与鉴赏专委会周汝平会长为首的宜兴一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并很快来到了平定县,双方的合作进入了实操阶段。
优质原料,平定紫砂发展的“底气”
由于历史发展环境、市场及传承等因素,平定紫砂的发展,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这也使得原先与宜兴紫砂并称的平定紫砂没能发展成今日宜兴“中国陶都”的地位。
但当宜兴来访的一干紫砂大师看到平定方面挂出的“南宜兴 北平定紫砂产业发展合作论坛”的横幅时,却并没有感到过多的不适。也许,在他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每一代老师傅都会和他们不厌其烦地谈到遥远的平定,让平定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神圣和尊敬。
铸就平定这种神圣感以及平定重振紫砂产业的“底气”,关键就在于平定独一无二的紫砂土资源。
中国紫砂资源丰富,唯平定、宜兴独特。说来也怪,宜兴与平定远隔数千里,然而,两地紫砂泥相比较,其主要化学元素却最为相近,且平定紫砂泥中还拥有宜兴紫砂泥中目前未发现的硒等微量元素。
目前,平定境内已探明紫砂储量达20多亿吨,分布在冠山、冶西、张庄、锁簧、柏井等乡镇。更令人稀奇的是平定紫砂土的种类之多,尤甚宜兴。不仅拥有宜兴所有的紫泥、红泥、绿泥(本山绿泥)、锻泥等品种,还有独特的白泥、基泥搭配,千变万化。
当前,宜兴原生的紫砂资源已日益枯竭,因着对平定的发现,双方“你情我愿”,找到了共同发展的结合点。
九条原则,平定紫砂开启希望之旅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平定紫砂发展的条件已经“万事俱备”,平定县开始发力:
首先,不断召开紫砂产业发展的各种座谈会。从县委书记到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从企业家代表到文化界人士;从紫砂在平定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到人才培养,从发展前景到与江苏宜兴紫砂渊源等方面各抒己见,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目的是形成共识。
其次,平定县提出了发展紫砂产业的“九条原则”,以便加快工作推进,力求在最短时间培育出紫砂产业雏形。这“九条原则”分别是把握好眼前和长远统筹考虑、发展和宣传同等重视、生产和销售同步推进、工业品和手工品同等重视、传承与创新两手抓、龙头企业和家户作坊共同发展、引进和培养同等重视、民间和政府协调推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同等重视。
用平定县主要领导的话说,就是“这是有着鲜明‘文化基因’的平定古县的转型必然之路,所以一定把平定紫砂作为全县重要的转型产业、文化产业、富民产业和潜力产业进行培育。不断把平定紫砂产业做精、做优、做强,力争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定紫砂名片,推动紫砂产业成为全县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一方面,与宜兴的合作也已经有了眉目,由宜兴大师参与,成立了紫砂产业发展领导组和紫砂研究所,设立了紫砂产业发展基金。在紫砂资源开发研究、紫砂企业培育设立、紫砂人才培训教育方面,宜兴都倾全力相助。周汝平会长进而提出,希望两地抓住各自特色,发挥所长,共享资源和市场,并建立经常性的人才交流和项目,把两地的“紫砂梦”推广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去。
平定紫砂发展,已经开启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开头,如果能在转型发展的大道中勇敢作为,或许能重现平定百年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