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两则消息,一个是和山西相关的,而且还是我的老家霍州,一个是与广东湛江相关的(那个为村里修建了数百座别墅给村民住,引发了矛盾,甚至兄弟吵架...)。
两件事情看似没有关联,但还是有内在关系的,一个地方的整体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联呢?
政府的观念、群众的素质、地区媒体的素养,这三点构成了一个地方能否良性普遍发展的立体透视体。
山西省2017年3月份启动了“晋商晋才回乡创新创业工程”,很多人将其能否成功的依靠因素几乎全部划到了政府层面,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山西的事情,不仅仅是山西政府的事情”,“山西的落后,政府有责,但是老百姓也不是没有责任”。
一个地方人群的整体素质或者说眼光,也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
说说一则与晋商陈峰有关的故事吧。
一则山西相关的故事:
如果陈峰父亲顺利叶落归根霍州 ...
陈峰,海航集团创始人,其父亲山西临汾霍州,其母亲山西运城人。(按照中国人一般习俗说法,陈峰为霍州人)
现任中国晋商俱乐部联合发起机构海南省山西商会会长。
2012年首届世界晋商大会时,陈峰在太原市丽华大厦组织了一个数百人的讲坛,做了主旨演讲“《今天的时代与晋商文化》”,在这个演讲中,陈峰开篇直陈“在昨天的首届世界晋商大会上多位晋商代表、专家学者针对晋商精神和晋商文化做了主旨发言,但我觉得他们没有谈到重点”。
陈峰当时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用了“晋南人”这个词,当时我就感觉别扭,心里想“这是在山西活动上啊,直接说霍州人不就行么,为何还要说晋南人”,就好比山西人在北京搞一个活动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是西北人”,感觉怪怪的,既然是偏离正常思维的表述,我认为陈峰是可以这么说的。
资料图:
2012年8月21日陈峰在太原丽华大厦做“《今天的时代与晋商文化》”主旨演讲
在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场合,陈峰本可以顺理成章说“我是霍州人”,但是他选择了“不说”。
为何?为何?
原来陈峰在其父亲去世后,按照父亲意愿是要安葬到老家霍州三教乡的老家村里的,但是事情未能成行,或许这个因素让陈峰对老家霍州“另眼相看”了。
这个故事在霍州有很多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如果是现在站在当今“晋商晋才回乡”这个角度上来看,都说明了当时某些群众的短视,以及政府缺乏主动的引导意识,我和霍州老家的朋友这么说“如果陈峰的爹埋在霍州,他每年能不回霍州上坟?有了这个,很多可以想想的‘回报桑梓’的事情还那么难出现么?总比现在陈峰闭口不提霍州强”吧。
这里也引入一个当时当事领导近日在其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可见一斑。
这么领导原话如此:
我认为领导说话委婉了,在霍州民间流传的说法是“伤心了,不回去了,在海南的费用以及来回旅游费用我出...,玩开心了回去吧...”。
试想想,当年陈峰老家村里人有眼光,或者说相关政府主动协调,让陈峰如愿(陈峰能有啥过分的需求?相比是否地方上的要求反可能更多更过分吧。),让陈峰的父亲叶落归根,让陈峰和其儿孙每年至少要回一趟霍州老家上坟祭祖。
那是一个什么局面,又会产生一个什么效应!
你不为“晋商企业家”着想,他为啥要“理你”!
这或许是“晋商晋才回乡创新创业工程”可以引以为戒的一个故事吧。
让“晋商企业家不得不回来”,那不就“OKOKOK马上来啦”!
想起了才要,那可不就“NONONO不要的啦”!
看看海南宣布为全岛自贸区后,海南日报对陈峰的正版介绍。
我与海南30年30人
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海南,海航生长的沃土
自1993年创业至今,从单一的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发展成为大型跨国企业集团,2017年总资产逾1.5万亿元,实现收入近7000亿元,累计纳税610亿元。2015年,首次登榜《财富》世界500强第464位,2017年跃升至第170位……
这是成立25年,海航集团创造的商业奇迹。
截至2017年底,海航在海南共有企业92家,员工逾3万人,总资产约2958亿元;1993-2016年,在海南地区纳税额达198亿元,2017年全年在海南纳税27.69亿元(不含海关纳税);2017年12月15日旗下运营的海南四家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4000万人次……
这些奇迹和亮丽成绩后面,始终绕不过海航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陈峰。
4月21日下午,热浪扑面。记者在位于海口国兴大道海航大厦,面对面采访了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
当天凌晨两点才从美国回到海口的陈峰,看不到风尘,没有一丝倦意,目光炯炯,声音坚定。二十五年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在他的回忆中,一气呵成,风轻云淡。
只是当记者问到:“海航如果不是在海南,换个地方,还会有今天吗?”
陈峰提高音量、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海南,就没有海航!”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日,海航开航的第一个航班上,陈峰为旅客端茶递水。 图片由海航提供
A 筚路蓝缕书写传奇
30年前的海口,街上少见红绿灯,主要进出岛的交通工具是船,航班不多,机票难求。交通运输是海南经济发展一大瓶颈。
刚成立不到半年的海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研究组建海南省航空公司,以解决海南经济特区对外交通问题,之后更换了5次筹备组负责人,却一直没有进展。
1989年,时任海南省省长刘剑锋找到陈峰,希望能够借助陈峰多年的航空从业经验,帮助海南建立起自己的航空公司。航空公司是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的高科技行业,而那时的海南,稀缺资金、技术、航空特业人才。
“海航每个阶段都难,但创业之初最难。”陈峰说。接下任务后,他和王健带领着陈文理、李箐、李先华等一批年轻人,辞去稳定的工作、放弃优越的生活来到海南,租下海口市海府路105号一栋偏僻的小楼,开始了“一个自己都不相信的梦。”
因为困难重重,质疑海南是否有必要自己办一家航空公司的声音也开始出现。“如果不是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海航已‘胎死腹中’。”陈峰说。
转机出现在1991年。海南股份制改造开始试点。1992年10月15日,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成为中国民航第一家规范化股份制企业,凭着募集来的2.5亿元资金,海航,开始了它的征程。
1993年5月2日,一架印着奔鹿航徽的波音737飞机,从海口大英山机场起飞,首航北京。
开航的第一个航班,公司领导还担任值机员、乘务员,为旅客办理值机手续,送每一位旅客上机,热情地为旅客端茶递水,这样别具一格的首航服务让人们耳目一新。
到1999年,海航的总资产达66亿元,总收入达18亿元,海航初创成功。
然而,凭着几年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练就的敏锐,此时的陈峰,却嗅到了危险来临的气息。
2000年,国家民航总局实施全行业战略重组,海航由于地域限制和航空资源的匮乏,处境十分危险。“面对行业洗牌,我们别无选择:要么迅速壮大自己,要么被吞并。”陈峰说。
迅速地,海航宣布收购位于西安的长安航空公司。紧接着,海航又收购重组中国新华航空、山西航空、海口美兰机场……
疾风暴雨的并购重组后,一些当年与海航同时出道的民营公司,要么已被“三大航”吞并,要么偏安一隅,要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生存下来的海航,却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
就在海航备足干粮铆足劲大步前行时,2003年“非典”不期而至,这场灾难,使连续10年盈利的海航,第一次尝到了亏损的滋味。这场危机使海航创业者意识到,如果一家企业80%以上的收入依靠航空产业,意味着这个企业将始终处于风雨飘摇状态。
于是当年9月,海航全面实施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转型。
2008年接踵而来的金融危机,使民航业再次受创。陈峰、王健带领他们的团队一面断臂止血、清理低效资产,一面在海外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之时,迅速拉开了大规模国际化的帷幕,多方出击,借势成长,再创奇迹。
到2017年,海航资产从2.5亿元到逾1.5万亿元,从一架飞机到近1200架飞机,从一条航线到2300条航线,连续七次蝉联“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的称号……7个全球领先产业、15个世界级品牌,成就了海航世界500强的追求,成就了海航世界级跨国企业的梦想。
“目前,海航整体战略是紧紧围绕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三大支柱产业,致力于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融合发展,开展上下游产业链精准布局。”陈峰说。
B 没有海南,就没有海航
陈峰1953年6月出生在山西,陈峰的父亲曾给儿子一句话:“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
不知陈峰是否听进了父亲的教导,但他身上确有一些成功者的特质。他15岁到四川民航期间,整整6年,陈峰利用早操结束到早饭开始的半小时,读完了《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欧洲哲学史》等著作。再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系统自学初、高中和大学课程。
1974年,21岁的陈峰在民航总局援外司当助理员。他到北京图书馆办了借书证,一个月借4次,每次借4本,包括马恩原著、民航知识、企业管理等,广泛涉猎。1977年,在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时,24岁的陈峰便开始学习英语。5年后,中国与当时的西德签署了一个技术合作协议,民航系统有11个公费留学名额,可以到汉莎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学习,陈峰从几万人的考试中胜出,另外10个人全部是外语专业毕业的。
回国后,陈峰先后当过民航总局统计处代处长、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计划处处长,对民航的技术、管理等多方面工作有了一定的积累。1988年,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组建,陈峰进入其中,开始接触金融领域,掌握了许多金融知识。海南建省后,陈峰来到海南世界银行办公室工作。
陈峰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他认为,海航的事业是成功的。海航的成功,成就了这个创业团队奋斗的梦想。但不论是海航的成功,还是个人的梦想,都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归功于海航探索构建出“企业+慈善”经济新模式,归功于海航独特的中西合璧企业文化,归功于海航优秀的团队。
最让他感恩的是海南,是海南大特区提供的创新体制和机制,是海南省委、省政府、海南900万人民对海航的呵护和支持。尤其是在海航遇到几次大的困难时,海南对海航伸出的援手,他念念不忘:2003年,受“非典”影响,中国民航业迈入寒冬,海航也首次出现了亏损。危难时刻,省委、省政府协调金融部门给予积极支持,使海航渡过难关。
“海航如果不是在海南,换个地方,还会有今天吗?”记者问。
“没有海南,就没有海航!” 陈峰斩钉截铁地说,没有特区宽松的市场化环境,没有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海航不可能成功。海南是海航生长的沃土。
“海航集团生于海南,长于海南,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始终不忘回馈海南这片热土。”陈峰说。25年来,海航集团深耕海南,不断加大在海南地区的投资力度。截至2017年底,海航集团在海南共有企业92家,员工逾3万人,在海南省投资重大项目近50个。1993年-2016年,海航在海南地区纳税额达198亿元,2017年全年在海南纳税27.69亿元(不含海关纳税)。
作为海南最大的本土企业,海航集团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2016年至今,累计投入近1.2亿元支持海南扶贫开发工作。2017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五指山市水满乡建设世界首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示范村。2017年9月,海航集团第100口至善井竣工,实现为海南缺水地区人民建100口井的承诺……
“海航的目标是造福于人类的幸福与世界的和平,是为中华民族创建一个世界级卓越企业。”陈峰说,“最终,海航归属于全社会。”
海航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峰。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洋 摄
C 海航未来是年轻人的
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海南是这个大时代重要的历史见证;海南三十年大特区建设,海航是特区建设耀眼的名片。
站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新的节点,置身海南特区建设三十年后再出发,陈峰感慨不已。海南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海南经济特区在过去30年的建设和发展成就,作出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重大决策,为海南推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陈峰说。
他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紧扣海南省整体发展规划,继续在海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大显身手,为海南省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贡献应有之力。
陈峰认为,自由贸易港是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海航集团有资源,也有能力在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等领域支持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与海南共享改革成果。
海航集团已宣布,计划5年内新增海南始发国际航线40条,力争在未来3-5年内,助力实现海南开通国际航线100条以及年入境游客量达到200万人次发展目标,将海口打造为面向日韩和东南亚国际门户枢纽,成为搭建欧美澳等主要入境旅游客源通道,打造海上丝路南海门户枢纽。海航集团正在积极参与筹建民航“十三五”规划及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三亚新机场,根据相关规划,新机场落成后预计2025年将满足3800万人次吞吐量,2045年将满足7000万人次吞吐量。此外,海航集团还将在基础设施、离岛免税、机场运输、教育医疗、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等方面,助力海南建设。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陈峰非常喜欢毛泽东主席的这段讲话,他一字一句向记者朗读这段话。他告诉记者,海航走过25年风雨历程,成长为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而他则从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壮年,迈过花甲,走向古稀,心无挂碍,此生无憾。海航走到今天,不仅收获了商业的奇迹,更收获了一批批年轻人们的成长。“海航的未来是年轻人的。”陈峰说,“我希望我的使命尽快完成,成就年轻人们的梦想。”
数读海航
到2017年
海航资产从2.5亿元到逾1.5万亿元
从一架飞机到近1200架飞机
从一条航线到2300条航线
截至2017年底,海航集团在海南共有企业92家
员工逾3万人
在海南省投资重大项目近50个
1993年-2016年 海航在海南地区纳税额达198亿元 2017年全年在海南纳税27.69亿元
(不含海关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