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日。
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帕金森病患者超过270万人,每年新发患者人数达10万人以上。但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如颤抖、动作缓慢僵硬、少言寡语等,常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现象,导致患者就诊率非常低,即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患者治疗率也不足40%
帕金森症多发生于60岁以上人群,病变位于中脑一个叫做“黑质”的地方,患病后此部位的神经元会大量死亡。患者从早期不自主的颤抖,发展到姿态不稳、肢体僵硬,到晚期还可能遭遇精神疾患,从言语、认知、情绪与记忆力上出现混乱。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常被认为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导致患者就诊率不及时、延误诊断率高、治疗率低等问题。未能及时就医者,病情发展到中后期时,常会出现激烈的情绪波动与焦虑,将会严重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与幸福。
根据2017年数据,即便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帕金森患者就诊率不到40%,已知帕金森病患者的误诊率则高达23.5%。这样的数字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自身对医学常识的匮乏以及对父母健康关注的缺失。
我们可以将责任推给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太大等原因,但当自己无可避免地老去时,我们是否也能坦然接受自己被身边的亲人忽视?是否有信心承受孤独寂寞的老年生活?
01
比衰老更可怕的是老无所依
电影《楢山节考》所讲述的故事令我感慨至今。在日本信州深山的一个小村子里,因经济贫困和资源匮乏,活到70岁的老人都要被长子背到楢山上丢弃,美其名曰“参拜楢山神”。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以一个小村子的故事为例,其内核探讨的却是老无所依的社会共相。
电影中的女主角阿玲婆到了69岁依旧身体强健,眼看上山的日子越来越近,阿玲婆尽力为儿孙娶亲,教授儿媳生存技能,只为了自己离开之后,后代还能好好生活下去。而为了帮助长子下决心背自己上山,她甚至亲手敲掉了自己两颗健康的门牙。最终的一幕,阿玲婆端坐在深山大雪中双手合十,展现出一位老人对后世的所有慈悲。
当你老了,看上去不再为社会贡献能量,却还占用着社会的资源,是不是就应该被抛弃?
当下社会,年轻人与老年人间极少处于片中时代这种“你死我活”的资源竞争中,老年人也不会像电影里的主角阿玲婆一样,面临被丢弃到深山里的命运。但长久以来。
整体社会因老年人不再是中坚力量而对此群体缺乏关注,年轻人因忙于体验世界而疏于对父母的陪伴与交流,都等同于挤压老年人的精神与生存空间,无异于将老年人丢弃在了一座看不见的深山里。
曾经充满活力、青春、元气的我们,都终将老去。不管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我们都不希望被抛弃,都希望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人生进入下半场的我,偶尔也会想象自己年迈时的样子。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年轻人化老年妆的好几段视频,颇受触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化了老年妆,让孩子看到自己年迈后需要别人照顾的模样;有的情侣彼此展示老年妆,提前看到了对方数十载后的耄耋之态。
视频中,孩子面对母亲白发苍苍的脸庞嚎啕大哭,情侣含着热泪握着彼此布满皱纹的手。老年妆视频所传递的是一个老化的表象,而衰老本身会在更深层次上考验每个人。
当看上去坚不可摧的那个人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身边人还会选择耐心依伴吗?当父母反应迟钝、理解变弱、情绪波动时,你会像他们在你儿时对你那样,永远充满爱意地鼓励与支持他们吗?
02
比老有所养,养的是关心与爱
对老人来说,像帕金森症这种身体上的病痛可以靠治疗来缓解,但精神所需的慰藉却只有家人的悉心关爱才能满足。
尤其在老人住院时,医院陌生的环境压抑冰冷,如果子女能花些时间陪在老人身边,将更有助于促进他们的身体康复。
对这一点我自己深有体会。平时我的公司与家庭事务缠身,但即便再忙,一旦父母生病,我一定要抽出时间亲自陪护。几个月前,我的母亲因身体检查而入院,我排出三晚时间,陪睡在母亲病房榻前,照料她的起居用餐,陪她说话解闷。
护工也许可以取代我的全程陪伴,我也可以省下很多因兼顾工作而耽误的睡眠时间。但我相信,只有我的陪伴,我的母亲才会感到温暖与心安,她的病情会更快好转。父母陪伴了我们一辈子,我们陪伴他们多少晚,都不足为报。
关爱身边的老人,让他们感到老有所依,不仅让长辈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父母身体力行地孝顺长辈,孩子便从小耳濡目染,很容易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观念。
互联网时代,手机和平板电脑占据了年轻人的世界,老人可能因此比以往更多一分的孤独。我常跟大小淘说:当姥姥姥爷和你们说话时,如果你们只顾玩自己的平板电脑,他们会很难过。姥姥姥爷也和你们一样需要学习认识新事务,不如教他们一起玩吧。
如同网上火爆的父母版微信使用手册一样,我和大小淘也一同为家中的老人绘制了多个版本的电器使用指南。我认为,这样的努力,既带动和展现了小辈对长辈的爱心,又避免了长辈因不懂或记不住而一遍遍求助的失落感。
今天是世界帕金森日。如果我们能像关注孩子不适那样,重视老人双手的颤抖;如果我们能像发现好友语气不对那样,注意到父母语速的改变,那么很多罹患帕金森症的老人是能够及时就诊,少一些病痛的折磨。
这份关心不应该止于对病痛的关注,更应该做的是在每件小事上对老人报之以善意。当老人听不懂时慢慢解释,在老人记不住时把信息写下来;不要对老人横加斥责,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凌驾于老人之上。
我们都将无可避免地迎来衰老,我们希望身边人在我们年迈之时如何待我们,就知道我们需要如何对待身边年迈之人。
当“老有所养”不仅体现在经济支撑,更落实在亲情与关爱的供给上时,整个社会才会有更多坚实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