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涉及互联网的项目,起源一定是拼命烧钱,烧死敌人就OK。互联网整了二十多年,烧钱是人们发现的最靠谱的、最主流的战法。
互联网企业烧钱大战背后的逻辑是人们发现互联网没有第二名,只有做到第一名,然后就可以通过垄断赚大钱。于是,当互联网企业确认一个“新玩意儿”被市场认可且有需求缺口之后,马上就是堆积资本的烧钱大战。战斗到最后,两三家合并了事,然后垄断赚钱。
但以上现象只是少数情况下的粗略归纳,即不严密,条件也不清晰。我们知道BAT分别垄断了一块大业务,后来新浪垄断了微博,58同城垄断了杂项交易,滴滴垄断了网约车。
一
接下来就说美团进入打车行业这件事。程维和王兴吃了顿饭,说第二天王兴就进入打车行业了,程维还是从报道中得知的。然后,程维接受了一个采访,引用了成吉思汗的一句话:“尔要战,便战。”据说,后来程维和王兴又见面了,程维问:“你为啥进入打车行业呢?”王兴说:“试试。”
这些段子挺帅的,也挺说明问题。从道理上讲,王兴尽管能战,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美团之所以能进打车行业,是因为网约车原来是伪垄断。我在今年1月1号写了一篇《美团入侵打车,胜算几何》,预测过王兴能搞定这件事。程维的自信来源于实证,就是他干掉了300多家网约车公司,凭什么你就能进入。王兴的“试试”来源于分析,打车的人有30%是去吃饭,我就是干吃饭生意的,为啥就不能一勺烩,来个Total Solution?
3月21日,美团在南京培育了10个月,然后三天夺得大约30%的市场份额,这个数字一定会在今后的营销史上被当做案例,并反复解读。
还有一个段子问,滴滴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答曰:我们即能压榨司机,又能糊弄顾客。假段子,真情况。网约车相对传统出租车到底有多少优势?这才是最本质的问题。我还初步调研过传统出租车的管理成本,空驶率之类的情况。基本结论是传统出租车的管理成本、空驶率并不高,也就是其实可提升空间有限。提升的空间才是你的竞争优势,这是理论分析,很多的时候,理论分析比实证还有效。起码实证需要实操,要花钱花代价,理论分析有预见性。干掉300多个对手只是实证,所以并不严密。
从资方的角度说,网约车有啥优势可以挖掘呢?就是后台得到了起点和终点的数据,根据这个,可以“挑活”。这是传统出租车做不到的,能“挑活”可以榨取的商业价值就多一些,比如不合适的活,我不派单,我不拉你。要拉也可以,你要加价。销售的一方掌握了信息优势,消费的一方必然丧失砍价能力。如果销售方利用这种优势,消费方就会有各种不满等等。
这个信息优势在谁手里呢?如果司机可以抢单,司机拥有一半的信息优势收益。滴滴一开始是司机抢单的,后来垄断了之后,就派单了。当时我没有琢磨这个套套,现在才整明白,这是为了上可压榨司机,下可欺负顾客,把信息优势转化成现金。
另外一件事是最近频频曝出携程杀熟,某某宰客。炒作了好多年的大数据,终于发现它其实是用来杀熟的。这又归结到交易最根本的古老定律——在买卖双方博弈中,谁的信息更多,谁就相对更有优势。互联网企业终于发现如何利用信息坑蒙拐骗。
二
第二件事,通过共享单车的补贴大战、滴滴的伪垄断被破等等,说明了互联网相关应用已经是一个啃骨头的战争,肉都被以前那些人吃完了。
腾讯赚了700多亿,谁都眼红。腾讯也眼红阿里,阿里也眼红腾讯,但是都搞不定。与打车、送外卖、搞共享单车相比,BAT的业务太甜了,甜来源于真实的垄断,以及他们业务对计算机的倚重度远远大于对人员的倚重度。计算机具有成本低、免管理的巨大优势,所以这些公司都成了印钞机。
互联网企业利用手机可搜身携带、可定位的特性,开发出一些新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涉及巨大的地面基础服务。也就是说,他们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互联网+“小于”互联网。
马云以前说永远不进入游戏行业,因为那是害人的东西。去年,烧了32个亿进入包括游戏在内的综合文娱,基本上颗粒无收。
所以投资者要看清楚,互联网不能按照互联网的方法干,业绩认可这个规律,可能还有3年~5年的时间。每个规律都要烧很多钱,之后人们才明白。然后这个规律延伸到下一个领域,再烧钱,再上当,再修正,这就是实践先于理论的道理。
就算有理论,提前把规律看清楚了,还是不会有人信的。比如,我上面总结的,假设借马云之口说出来,也就是炒作一下而已,人们该咋干还是咋干。马云说错的,没搞定的事多了去了。
人们挖金子的过程是什么?
就是发现金子,越挖越甜,收益越来越大。然后进入拐点,挖出的矿石难度大,成本高,丰度低。最后价值兜不住成本,矿脉废弃。互联网也一样,最近发现的应用其实都是啃骨头,没啥大意思,但这个道理人们还没有整明白。
三
360回归,最高市值4000亿。虽然一路狂跌,但还有2800亿。从理论分析上说,美股给出的市值算是公道的。
为什么呢?
因为360以工具类应用为切入点,工具性应用是很不坚固的。有一天,我翻看手机中“应用商店”的市场分布,华为竟然24%,位列第二。腾讯的应用宝38%,位列第一。这个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工具类应用“天然”属于手机公司。
我再做个预测,因为在电梯间被瓜子二手车、毛豆新车网骚扰得有点烦。我把话撂在这里,二手车的商业模式凑合,新车网根本就没戏。
因为,车厂就那么几家,假如将来很多人上网买车,顾客为啥不上厂家的网站呢?厂家凭啥就干不了这事呢?
还有一点,车这个东西价格少的也有10多万,用户购买介入度高,用户会有通过原厂商渠道购买的倾向性。一个很简单的比方,你买10台联想笔记本找代理,买500台你肯定找联想谈啊。这里面的商业逻辑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