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会”胜利闭幕, 一段新征程也即将开启,当然“赴京”的山西代表团也是“不虚此行”。
官方信息显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山西代表团全体代表共提交6件议案、202件建议,其中有3份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建议,而这份名为《关于恳请批复山西省“煤-电-铝镁-材”一体化实施方案的建议》尤其值得注意,这已经是“两会”山西代表们连续两年以集体名义提交关于希望国家支持本省铝工业发展的建议。
山西资本圈注意到,在2017年的“两会”上,由原山西省政协主席、现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薛延忠牵头联合驻晋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联名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支持山西铝工业转型升级(“齐呼”国家支持山西铝工业转型升级的背后,山西的铝到底有多强?!),支持山西发展铝后加工项目,打造铝精深加工特色产业,协调解决电解铝产能置换指标,并给予更多财税、融资等相关政策支持,把铝工业转型升级作为吕梁山区产业扶贫重点予以扶持。
虽然2018年联名举荐人员则由政协委员们变为了山西人大代表团,联名提案也变为了更为具体的“恳请批复山西省“煤-电-铝镁-材”一体化实施方案”建议,但主题均是围绕希望国家支持山西铝工业的发展。
《建议》直言,山西是我国铝镁矿、煤炭、电力和区位等优势匹配最优的省份,是业界公认的发展铝工业最佳地区,具有推进“煤、电、铝镁材”一体化发展的四个优势。
所以说,山西省发展铝工业,有基础、有条件、有需求,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我省产业转型快速形成突破。推进煤炭占比下降,制造业占比稳步提高,实现工业结构反转,是我们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铝工业,见效快、效果好,能够迅速形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是我省推进产业转型最现实最直接的选择。
二是有利于将我省资源优势转化为全产业链优势。我省在全国铝工业产业格局中,处于氧化铝大省、电解铝小省、铝加工弱省的地位。氧化铝产能占全国26%,但电解铝产能只有121万吨,仅占全国总产能的2.7%;铝材加工量仅占全国的1%。通过开展“煤-电-铝镁-材”一体化试点,接链补环,联通上下游,形成全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效益。
三是有利于优化全国铝工业布局。目前,山西氧化铝长途旅行到新疆、内蒙电解,再运回省内进行加工。这种现象,不利于国家产业布局的优化,不符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也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物流成本。
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山西省近年来对于铝工业可谓尤为重视,其中在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17年刚下发的国发42号文对此均作了重要部署,提出要以煤—电—铝(镁)—材等一体化发展为方向,推动铝工业转型升级,努力建设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铝工业生产基地。另外,2016年以来,中铝等国内主要铝工业企业依托山西资源组合优势,布局发展高端铝合金产品的愿望愈发强烈。所以说打造铝工业全产业链,已经成为了山西省“发展共识和热切期盼”,并制定了《山西“煤-电-铝镁-材”一体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山西资本圈注意到,该《实施方案》大致内容即,全力推进“煤-电-铝-材”一体化改革试点建设,以铝锭不出省、铝液不落地为前提,重点发展处于价值链中高端的铝精深加工产品,打造山西省铝工业全产业链,着力构建山西省南部、西部和中部三个铝产业集群,将山西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铝工业基地。
不过《建议》也道出了自己的“苦楚”:当前,山西省铝工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最大制约是电解铝产能不足。2014年以来,国家将电解铝纳入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进行调控,新增电解铝产能项目必须严格落实产能置换。但由于跨省置换产能难度大、成本高,导致山西省“煤电-铝镁-材”一体化发展难以突破,显然产能置换政策已经成为山西省铝工业发展的主要难题,也是左右《山西“煤-电-铝镁-材”一体化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能否成功落地的关键所在,而这又需要“求助”国家。
所以山西省对此的解决思路为:“恳请国家尽快批复《实施方案》,支持我们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铝业产品链,将电解铝作为中间产品,不再单独执行产能置换政策”。
无论是政协委员们的联名提案还是人大代表团的集体建议,铝工业发展连续两年都获得“鼎力推荐”,这一“殊荣”显然是其他产业所难以获得的,所以可以预见这一产业未来将会成为山西省传统产业转型重点突破口,而山西能否把业界公认的优势最佳打造成为成长最佳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