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这句曾经写满我青春记忆的诗,让从军和当记者的梦想融为一体,成为我青春懵懂时向往与憧憬的职业。
很荣幸,我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走进了人民军队这个威武之师的行列,之后我又有幸从指挥学院教写作的岗位,走上从事军事新闻写作的战位。
从地方青年到军人,再从写作教员到军事记者,曾经的梦想两者兼而有之。无疑,我是逐梦中最幸运的那一个。
有人说,战争拒绝女人,但不拒绝女军事记者。我深深地知道,要当好一名女军事记者,必须要有一份强烈的使命担当和炽热的军人情怀。
有真情
任务来临才能冲得上去
记得15年前,我刚刚代理武警报社军事处处长,据说理由是当过教员、训练参谋和军事记者,军事业务扎实、作风雷厉风行,“有股子虎劲儿”。时任解放军报军事部赵主任在一次会议相遇时对我说:“还没有听说过哪个报社的军事处处长是女的,重大任务是要能冲得上去的,你行吗?”我紧张地说:“我一定努力!”从2003年开始,军事处多次圆满完成执勤处突、抢险救灾等重大宣传报道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被评为先进处室,特别是2008年,因为圆满完成抗雨雪冰冻、汶川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战役报道,被国家人事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表彰为全国新闻先进,赵主任特地打电话,欣慰地说:“这丫头,还行啊!”是年,我因工作成绩突出被任命为武警报社副社长。
2010年上海世博会,武警部队万余名官兵为这次盛会护航,这次盛会在全世界经济遭遇寒流的情况下,引起超常的关注。为此,我带文化处赴安保一线采访,组织策划12个整版的系列报道《世界人类文明的盛典》——上海世博对世界经济和文明的贡献;8个整版的系列报道《橄榄绿与世博同行》——武警部队护航世博安保。两个系列报道受到上海世博组委会的高度赞扬,并被组委会永久收藏,我本人荣获俞正声、王岐山同志亲自签署的“上海世博特别荣誉奖”证书。多年的辛勤耕耘,让我拥有了许多光环和荣誉。光环之下,我的心却始终平静如水。因为,我始终明白,这些荣誉其实是大家的,是团队的辛苦,是同志们的努力,更是一线部队战友们火热的战斗生活的激励。为此,我对身边的战友们心存感激,对生死一线的战友们深情永驻。
最深沉的沃土,莫过于火热的基层和可爱的官兵。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深深地感到,当记者,最快乐最幸福的还是和一线官兵心贴心的交流与沟通。他们的阳光与乐观、奉献与坚守,不但为我的新闻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更为我永葆初心、笃志前行增添了无穷动力。例如我先后和姚洪华、张锦霖深入条件最艰苦、斗争形势最严峻的新疆阿克苏反恐一线采访,住班排、进村入户,与反恐尖刀王刚和新疆总队四支队特勤中队战士们朝夕相处。战斗环境的无比险恶、勤务强度的极度繁重和官兵们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深地打动了我。枕着边关月,闻着浓浓硝烟味,我们写下了探寻反恐尖刀王刚胜战之源、带兵之策、练兵之道的《为国安边何惜命》《热血锻造虎贲师》《守不忘战砺锋刃》3篇系列通讯,和《许党许国,青锋一剑靖边关》《护党护国,铁马狂沙万里尘》《报党报国,立马弯弓为民安》3篇王刚以忠诚品格、铁血担当、立身为旗践行习主席能打胜仗强军思想启示录,稿件一经发表,便赢得了各方好评,王刚同志荣获“八一勋章”,这让我们兑现了“我们的战士对得起祖国,我们手中的笔就要对得起战士”的承诺。
心灵的震撼,就是对英雄的认同,就是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只有内心深深的认同,才能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能够打动自己的人物。
有真情
才会在纷繁之处捕捉到最感人的亮点
如何能够在纷繁之处见人不见、觉人不察,凭的就是那份热爱。在采写重大典型、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赵红艳的过程中,她凭借不屈信念战胜病痛的事迹感动了报道团的每一个人。但我并没有草草下笔、就事论事,而是一直在反复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赵红艳这个典型,除了她个人过硬的事迹之外,对于全部队官兵投身强军实践有着什么样的指导意义。我一再追问:“是什么力量使你能够在全身六大关节坏死的情况下,战胜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十年风雨无阻坚持出诊?没有人要求你这样,而数年如一日的全勤上班也是正常人都难以做到的。”最终,我从赵红艳的一句话中找到了答案:“与其说是我的病人需要我,不如说是我更需要我的病人。”我为通讯《打不垮的赵红艳》写下短评《使命的力量》:“她感受到了‘被需要’的幸福,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军医肩上使命的分量……‘为人民、为百姓’,这不仅是医生的使命和宗旨,也是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的使命和宗旨。”这正是我们希望传达给读者的思想。
又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采访。2014年4月,我和报社姚洪华、记者王林琳随黄金部队某部“西进北上”挺进无人区采访,向海拔近6000米的阿尼玛卿雪山进发。
车行一半,遭遇大雪,不得不停了下来。而提前出发的地质调查先遣队行至海拔5050米位置时,突然天降暴风雪,导致道路翻浆,车陷冰河。
得知这一消息,部队领导一边命令他们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一边派出大队长王志彬带领10名战士乘六驱牵引车火速前往救援。而此时,我的心早已提到了嗓子眼,守在对讲机旁坐等前方的救援消息。
“相比遇见狼群和豹子,这些还都是小儿科。”夜深人静,我毫无困意,等待间隙,班长陈凯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深夜,忙碌了整天的二中队区矿调小组陈凯等6名官兵正准备睡觉,突然发现窗外4只亮晶晶的眼睛正朝着帐篷方向靠近。陈凯赶紧打开强光手电往外一照,不禁打了个冷战,原来是两只大豹子正向帐篷逼近……
最真实的情感总是通向光明。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一下子萌生了将这些遂行艰苦任务的部队走一遍的念头,在向报社领导请示后,我们随部队一起开始了十多天的“无人区”之旅。
天空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冰川跑。这些地方有的海拔高,有的道路险,有的冰天雪地,有的气候炎热……一路下来,我们平均每天要在盘旋的山路上行走17个小时,不知呕吐了多少次。
茶马古道,彩云之南,哀牢山尽头,有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中队。刚一下车,我们不顾疲劳来到班里和战士们聊起了家常。真是无巧不成书。当天是我的生日,和战士们聊天中得知,战士郑元也是那天生日,我当即决定中午和战士一起过生日,不在于吃什么,而在于情感的交融。这一举动让战士们解除了所有的拘谨,敞开心扉聊了许多他们身边的故事。
凭着对基层战士这份质朴的爱,我一路采访掌握了大量感人的素材,采写的《海拔5000米,雪山鸟飞绝》《边塞孤岛,一城连三国》等5篇系列通讯,在部队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人们了解黄金部队,了解基层官兵任务生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品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
有真情
笔端才会流露触动心灵的温度
汶川地震后,舟曲泥石流灾害是我又一次不可承受之痛。灾害发生后,我和罗朝文受命采访,巨大泥石流的破坏和伤亡触目惊心,使我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然而,采访过程中,我又时刻都被救援官兵的生动事迹所感动着。特别是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舟曲中队副中队长王伟带着战士们昼夜奋战在废墟上,和战友一起救出23名幸存者。没有人知道,这名连续作战的“铁汉”的家也成了废墟,4名亲人在这次灾难中永远离开了他。
那一刻,我又真切感受到了士兵的伟大。
脆弱与坚强的纠缠,痛苦与感动的交织,我们含泪采写了长篇通讯《托举舟曲》,在本报副刊一版整版刊发,并在新华网首页刊出,点击量达到千万次,感动了无数人民群众,为树立“人民子弟兵爱人民为人民”的形象起到了促进作用,稿件获得中国新闻奖副刊年赛金奖。
眼泪并非脆弱,而是一种爱的流淌。这种爱,在一名女军事记者的心中终将积淀为成长的力量。经历了那么多,我非常清楚,内心强大是心理上成熟的过程。
又是一场灾难。2013年夏天,经历过无数惊心动魄“大场面”的我,受命采访一位在抗洪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张池。那时,我自认我已经有了足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然而,一到采访现场,我仍然控制不住眼泪。张池是一位年仅24岁,素质全面、多才多艺的士官代理排长,是总队历次比武摘金夺银的“专业户”,是全武警部队业余文艺会演中的主角,更是一名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面对泥石俱下的洪水,他一次又一次扑进浪涛中救出群众,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初心。
张池心中有人民,人民更是心疼和牵挂这个年仅24岁的共产党员、革命军人!一位被救群众为他写下了这样感人肺腑的文字:“24岁,你还只是个孩子,面对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湍急冰冷的河水,想问你,孩子,你害怕不害怕?24岁,你还只是个孩子,面对幼小婴儿、年迈老人的呼唤,洪水会吞噬生命,想问你,孩子,你犹豫不犹豫?”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又一次含泪写下长篇通讯《张池不死》和评论《士兵的光芒》。在评论中,我感慨地写道:24岁,还只是个孩子。然而,穿上这身军装,头顶着国徽,“为人民”就不再是一句空话。这个看似高远的字眼,做起来却那么的实实在在。面对滔天洪水,冲上一步,可能就是死;后退半步,可能就是生。可不可以不救?有没有权利选择活着?张池,用他的实际行动响亮地回答了:军人,只有为人民赴汤蹈火的责任,没有为自己选择贪生怕死的权利!
稿件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军分社原社长熊铮彦看到武警报后写来报评:“感谢武警报社,在全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推出这么一个为人民不怕牺牲、深受人民爱戴的典型,树立了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新华社北京军区支社原社长赵苏也写来报评:“一名普通士兵的牺牲,引发这么多人的追思,说明了什么?对人民爱得有多深、付出有多大,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就有多重!”此稿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
真情的采访,又岂止这一次。在南疆莎车县反恐战斗的最前沿,看着满脸风霜的战士为了人民安危留下的一个个伤疤,我流泪了;
在总医院心外科原主任王奇的家中,听着他的妻子讲述丈夫为救治群众生命,一天做16台手术,积劳成疾、猝然离世的故事,我流泪了;
和张楠烈士生前战友聊天,想着英雄为国家利益悲壮牺牲和他那望穿泪眼的妈妈,我流泪了;
……
有人曾问我,这泪水,是不是因为你作为女人的多愁善感?我说,不,是这些战士的真、战士的纯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我。
战士对得起祖国,我手中的笔一定要对得起战士!
“用最深的情写我最爱的人。”这是我心底最朴素的一种情怀,也是我对幸福的一种诠释。作为记者,对战士最深的情,就是用手中的笔把他们的崇高思想、英雄壮举、原原本本地告诉全国人民,让全国人民永远记住,永远崇敬这些共和国的脊梁。我虽然已经不在年轻人的行列,但我只要走进一线部队的方阵,就会依然保持着年轻人的激情,这激情是千锤百炼后的崭新迸放,是一名军事记者的强烈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