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指出,要把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作为我省发展的三大目标定位之一。这些科学论断启迪我们,贯彻落实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就要以社会整体视阈审视山西低碳经济发展,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系统,切实整合各种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群众的联动效应,努力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大合力。
两大优势:挖掘山西低碳经济发展新动能
山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煤炭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有着“煤炭大省”的美誉。为此,我们要在实现煤炭产业集约安全环保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提升煤化工、炼焦、钢铁、水泥、电力等传统产业的效益,着力增强装备制造、旅游服务、会展物流、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的竞争实力,着力培育节能高效、废物利用、医药生产、休闲养生、功能农业、信息科技、新能源开发、机器人应用等新兴战略产业,全方位打造面向价值链高端的绿色产业体系,强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合理利用山西低碳资源开发潜力。丰富的煤层气资源和深厚的文旅资源,不仅赋予山西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而且支撑着山西实现产业转型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占全国1/3的煤层气储量、丰富的煤层气工业化开采经验、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能源需求,为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提供了良好的能源储备、方法指导与市场需求,我们要合理利用煤层气资源,向同类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低碳经济发展的动能;“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壶口瀑布、介子推故里、云冈石窟、晋祠、五台山、应县木塔等赋予山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山西自然资源、历史文物古迹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信息会展行业融合发展,打造文旅结合、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的产业链条。
准确把握山西低碳发展现实需求。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的资源禀赋,使得经济发展选择资源的空间较窄,传统能源储备量减少、绿色环境需求增长、能源利用需求增多,倒逼山西必须寻找替代性的低碳能源。为此,我们要广泛借鉴、积极引进能源开采技术开发利用煤层气等低碳资源,创新利用煤炭等传统资源及其废弃物,实现煤炭资源化、产业化利用。山西重化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集中、排污严重,多分布在电力、水泥、钢铁和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明显,排污量巨大,减排需求迫切,必须采取大规模集中捕集、封存、再利用排放物的技术,实现排放物循环利用和废弃物产业化发展。
三大体系:构建山西低碳经济发展新格局
当前,多项利好政策助力绿色发展,山西要把握机遇,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示范区的政策红利、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成立、《山西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年~2020年》的深入实施、山西农谷功能农业示范区的成立、省政府对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斥资引进,为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集聚了要素。为此,我们要加快完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积极构建低碳化的产业发展体系和金融法律技术服务体系,努力开创山西低碳经济发展新局面。
完善低碳政策引导体系。要整体谋划区域市镇发展格局,结合农业产业化、地区转型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镇,打造低碳城镇、智慧城市;出台支持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制定差别化的税收政策,税负加减依低碳程度而定;制定低碳能源开发政策,利用“领跑者制定行业规范”的规则,推行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技术研发和节能环保政策;施行低碳能源利用政策,颁布低碳交通出行条例,联合比亚迪山西分公司进一步普及清洁能源公共汽车、规范共享交通出行方式。
构建低碳产业发展体系。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区域试点与大范围应用相结合工作,推广农户+合作社+市场、种植+中央制作+销售、科研+实践+市场、互联网+农业+物流模式,实现农业土地利用、农产品研发、加工、出售、配送科学化、市场化、低碳化发展;推进第二产业低碳化发展,以煤层气开发为主攻方向,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化;以机器人、电子信息技术为应用方向,强化低碳装备制造业对山西煤炭化工、轻工建材、铸造业、建筑业、加工业等制造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效益提升;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社群经济、共享经济在服务业的应用,以电子信息、自动设备服务文化服务业为方向,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创新产业发展路径。
发展低碳产业服务体系。要建设高效集中的政务体系,提供低碳项目咨询审批服务、纳税服务和市政交通服务;完善法律金融服务体系,创设低碳经济基本法,借鉴他国经验依产品类别分设低碳法律条文,增强低碳立法的可操作性;构建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及传统金融服务,共同服务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设立低碳基金,支持低碳行动,储备污染治理资金;开设减排信用登记,将排污系数纳入征信体系,抑制碳排放;完善低碳技术服务体系,协同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行业内基础科技成果的研发;成立专门的低碳技术风投机构,为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设立低碳技术推广体系,扩大低碳技术应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