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风起云涌,各行各业对特色小镇可谓青睐有加,无不将其看成一个创新突围的有效途径,一个新的产业突破点,希望借助政策优势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实现自身的产业转型和发展壮大。这股风潮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来说有喜也有忧。喜的是,特色小镇拥有了如此广泛的民意互动和产业共鸣;忧的是,风风火火的大潮之中多了些冲动与跟风,少了些冷静与理性。
关于特色小镇需要以下几点冷静的思考,更要看清2018年特色小镇建设的几大趋势。
思考一:
在国家鼓励政策带动下,全国多地创建特色小镇,有些地区出现了比拼数量、定位雷同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理性规划和引导,可能会导致特色小镇建设出现重复和过剩,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目前,已有127个、276个小镇分别入围住建部公布的首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综合政策信息获悉,到2020年,全国将培养1000多个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十三五”期间,各省共计规划了超过1370个特色小镇。
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特色小镇都能够最后成功,前瞻产业研究院衷心提醒,各地政府若能够真正用心去发掘和培育,而不是盲目地只是在数量上攀比,那么各地特色小镇成功的比例势必会更大,政府预期的效果也会更明显。
思考二:
目前,部分地区对“特色小镇”概念与定位认识深度不够,以老思路、老经验决策引导,对特色小镇建设有害无利。
“特色小镇”最早由浙江省政府提出,旨在搭建新型产业平台,培育特色小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特色小镇的概念特征可以总结为:相对独立于市区,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特色小镇并不是农村的放大版,而是城市的缩小版。正如业内专家所说,特色小镇是地域文脉的彰显,是生态自然的凸显,是城乡一体化的节点,是新型城镇化的新模式。
与传统工业园区相比,特色小镇是一个融产业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是一个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活生生的生命体。目前,部分地区仍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的传统思维谋划特色小镇建设,对其产业、文化、社区等多种功能的融合考虑不够;有些地区创建特色小镇不深入挖掘传统产业特色和人文地理环境,寄希望于商贸综合体等新建或重新整合包装的载体。这些无疑会步入概念认知的误区,对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害而无利。
思考三:
从本质上说特色小镇是生长出来,而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更不是任意克隆出来的。特色小镇的发展靠的是“培育”,而非“打造”,每个特色小镇都是限量版的,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不得不说,特色小镇绝不是特色地产,它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否则就无从谈起。眼下,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好的苗头,那就是本末倒置,舍弃自身特色,或简单模仿欧美小镇模式,或生搬硬套浙江特色小镇做法,不从本区域特点出发去做深度调研和挖掘。特色小镇其实一直都有,在提出“特色小镇”概念之前就一直存在,它们在自己土壤中悄然生长,需要的只是发掘和培养,而不是“凭空捏造”和“空降奇兵”。最好的案例莫过于德清莫干山小镇。作为一个以民宿为特色产业的小镇,它的产业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是先有市,后有场,也就是说,是先有了自发的市场消费之后才有了政府相应的规划与管理,最后才有了享誉业界的“莫干山特色小镇”。这样一个独具特色小镇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它无疑完美地印证,真正的特色小镇是自己“生长”出来的。
特色小镇首先特在产业——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其次特在功能——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再次特在形态——独特的小镇风貌+错落的空间结构+自然的生态环境;关键特在机制——以政策为引导,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特色小镇的“特色”至少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特色的“广度”,即小镇拥有多少新奇别具的特色;另一个维度是特色的“深度”,即唯一性,指的是某个重要产业或者空间特色是具有本地区“唯一性”,还是具有全省、全国乃至全球“唯一性”。与莫干山小镇相比,不得不说,目前大部分的特色小镇缺乏特色产业支撑。特色小镇建设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慢的特征,需要长时间和大规模的融资支持,没有支柱性的特色产业必定难以为继。那些靠简单复制、简单克隆、无中生有、空降奇兵而成的小镇有着先天造血功能不足的缺陷,如果跟风盲从而不注重深度引导和培育,其中大部分走不长远。
思考四:
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核心,文化则是特色小镇的灵魂,而非遗是文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小镇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根本所在。
文化尤其是非遗,是特色小镇的灵魂,也是未来小镇品牌输出的基础。文化与旅游是特色小镇的必备功能,产业+旅游是特色小镇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特色小镇要有旅游,对此我们提醒——除非旅游小镇,特色小镇绝不能以旅游为起点,但旅游绝对是终点;旅游,是小镇特色产业的辅助。旅游说到底是文化的比拼。特色小镇文化的挖掘,借助具有广泛共识的IP(知识产权),能够具有更广泛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特色小镇要去做有情感的IP,有故事的IP,有深度的IP,以此将自己的文化、情感和对生活的理念有效传递出去,赢得粉丝和人气。针对当下一些小镇的做法,我们提醒: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不是IP而是农产品。比如荷花小镇龙虾小镇,对于这种类型的小镇来说,荷花不是IP龙虾也不是IP,只有结合地域性文化对荷花龙虾进行深度挖掘与衍生,才可能形成富有小镇鲜明特色的IP,才能有助于形成小镇的特色旅游。
对于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小镇,我们建议采用业内“金缮”和“织补”的理念进行修复。所谓“金缮”,就像传统的瓷器修补一样,将那些破裂残缺的文化遗址、文化碎片修整成一个新的整体,尤其是老建筑、老街区等,从而具有新的文化功能。所谓“织补”,就是将过去的、现在的、新的、旧的文化有效衔接达成平衡,延续过去,立足现在,织补未来。这其中,文化不变,民俗当先,修旧如旧,新旧共生。不能像之前一些古镇开发,或一味仿古,或一味翻新,或异想天开。保留并改造历史建筑让其有机生长,是对记忆的尊重,对历史的传承。跨空间、跨时间的情感链接是最具人性与个性的“特色”,没有任何两个小镇的历史和文化完全相同。在这样的小镇里,自然与现代共存,小镇不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件作品,它充分体现独特的设计文化:根植传统文化,活用现代设计,将本色彰显到最大程度,呈现出让人向往的魅力。
思考五:
特色小镇的规划与设计要去标准化、去程式化、去地产化,小镇的规划设计不能全部任由地产商和设计院主导,应该也必须有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和艺术家的介入和参与。
现在部分地产商和设计院,多以地产化的运作思维,设计规划出一批博得当地政府眼球的项目方案。这些落地的项目初看起来确实是有文化、有内涵、接地气,且具地标性,若放眼全国和世界就会发现,其中大抵多是复制性、程式化的,而这正是国内千城一面现象的根源,这类项目也正是这种现象最直接的始作俑者。
特色小镇要防止千镇一面,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做到去标准化、去程式化、去地产化,防止照搬照抄,防止形象工程,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在这过程中,我们建议邀请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和艺术家介入,让他们能够参与到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出谋划策,让小镇能够一镇一面,一镇一景,真正拥有独特的地域风貌、文化底蕴、个性特色、设计美感和审美内涵。
思考六:
特色小镇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从根子上说,它不能是一个商业项目而应该是一个生活社区,其核心并不是“镇”,而是“人”,它的文化核心是构建和谐的社区邻里关系,营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关系。
特色小镇是产业的,也是文化的,也是生态的,说到底是生活的,它不该是一个商业气息浓郁的旅游区,也不该是一个冷冰冰的特色产业区,应该是一个以人为本,和谐融洽,人情温暖的生活社区。在产业和旅游功能之外,特色小镇一个突出功能应该是社区。在这个社区里,人们以一种安心稳定的生活方式生存,过着生态美、功能全、生活慢、人情暖、体验足的诗意生活。社区有旅游,但少了旅游区的喧嚣和混乱;社区有产业,但比产业园区生活的气息更为浓郁。重视社区文化的构建,重视人情的构建与人性的构建,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重视社区功能的营造:造境、造心、造人、造失去的邻里关系,社区因此有了人的温度,存在的温度和生活的温度。我们希望,全新的“特色小镇”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新的生活空间,新的社会理念与社会实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变异为一个有待日后彻底修正的,毫无生活气息的,冷冰冰的产业体和商业体。
立足这两年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2018年特色小镇的发展趋势或将会出现以下几大变化:
(一)特色小镇的产品线将更加清晰
经过2017年的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产品模型研究,特色小镇建设始终坚持产业先导原则已成为业内共识,而产业的发展前景和特色性直接决定了未来小镇的活力。
所以,选择特色小镇的战略发展方向是产业研究的核心。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特色小镇的产品线已逐渐明朗,具备行业前瞻性的开发商已抢先发布自己的小镇发展白皮书,为抢占特色小镇高地绘制了宏观发展蓝图。根据我们的行业观察及深度研究,我们认为无论未来小镇开发主体如何变化,特色小镇将围绕以下几个最有前景的产业方向进行突破:
1、以康养为主要产业的康养特色小镇
2、以生态农业为主要产业的田园特色小镇
3、以体育运动为主要产业的体育特色小镇
4、以教育为主要产业的教育特色小镇
5、以文化旅游为主要产业的特色旅游小镇
6、以高科技研发为主要产业的特色科技小镇
综上所述,特色小镇未来将围绕健康、旅游、体育、文化、农业、高科技等几个主要产业方向发展。
(二)特色小镇的先锋方阵初显雏形
如果将2016年看成特色小镇的发展元年,经过2017年的深度摸索和产业规划,2018年将迎来一批特色小镇的落地实践。具备长远战略规划和产业资源优势的地产开发商、产业运营商等社会资本将进入特色小镇的先锋方阵,引领中国特色小镇的发展。
根据我们的服务经验来看,华夏幸福、绿城集团、绿地集团、华侨城集团、碧桂园、万科、恒大、保利、新华联、新城控股、正荣集团等品牌开发商都已制定了明确的特色小镇发展战略并正加速推进,一批具备产业及运营优势的诸如华谊兄弟、中青旅、棕榈股份等也将以产业为龙头,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小镇的布局。
(三)缺乏产业资源及运营战略将提前退场
通过我们2017年的服务实践及行业交流,想搭载特色小镇之风以期分享政策红利、产业红利的社会资本不在少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开发商已经意识到,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没有优势的产业资源、没有产业招商及运营的能力,要想参与特色小镇的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获得开发机会也是一种无畏的冒险。
在目前宏观政策背景下,带着传统房产开发思维力求通过住宅去化回笼资金来反哺产业初期运营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如果没有清晰和长远的产业规划和战略发展思路,这样的小镇将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更无特色可言。
只有牢牢把握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开发的核心是产业运营,运营的效益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效益的结合,方可在业内树立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依然坚持用地产的开发逻辑来运作特色小镇,没有从根本上去建立产业运营的发展战略,没有足够的资本为未来产业运营做支撑,这部分开发商将不得不提前退场。
(四)践行跨界、融合、共享发展理念是趋势
特色小镇力求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保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特色小镇在确保核心产业“特”的同时,必须进行多产业跨界融合才能确保小镇产业链的内生活力。
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生态系统,通常分为核心产业、衍生产业和配套产业三个层级,由内而外实现共荣共生共享。
1. 单一产业难以为继。非工业类特色小镇,以康养、田园综合体、民宿、旅游、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单纯做任何一个产业,生态系统都将难以建立,投资收益更难以保证。
2. 统一运营才能协调发展。产业布局不同、服务领域不同、产品基因不同、运营周期不同、盈利模式不同。碎片化运营的结果将令小镇失去活力,投资回报遥遥无期。
3. 融合的关键是产业链的挖掘、细分和创新。只有将当地的特色手工艺、非遗文化、土特产、历史符号等进行充分挖掘,并通过创新手法实现被传播、接纳体验、加工实现产品化、被售买。才能实现由核心产业向衍生产业过度,激发产业活力,最终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
4. 小镇商业模式需集成创新。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再造产业流程、供应链条、管理流程,把散落各处的碎片资源重新配置,变成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东西。
(五)小规模、紧凑型、集约化、产业化发展是突破方向
特色小镇并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小镇,它非镇非区,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特色小镇是新型精品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找准产业定位,进行科学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实行产城融合、服务配套、管理健全的发展模式。
特色小镇追求“小而美”,需改变单纯求大思维,特色小镇的小尺度、近距离、微景观是其发展的优势。应在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上多下功夫,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转变,才能探索出更广阔的前景。小城镇不要克隆大中城市形态,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包括地方文化特色、建筑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旅游特色等。
特色小镇的区位由其核心产业决定。由于特色小镇的产业还是以承载核心城市的外溢需求及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为主,因此一般不宜远离核心城市,所以特色小镇一般位于城市远郊或城市周边区域。但是具备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依托其自然资源,一般会稍远离城市中心地段,但也应该保证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便捷性。
(六)旅游+大健康特色小镇将成为热门
健康小镇是医养资源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产物,发展的关键在于依托优势环境,从健康检测、健康医疗、健康促进、慢病疗养、精神康复、休闲养老角度入手,并延伸发展与健康相关的中药、养生、运动、有机农业等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1. 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大健康时代下,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及精神追求的崛起,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已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是涉及物质和精神的各个层面,追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大健康是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种全局理念。其核心是自我健康管理,通过排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达到身体、精神、心理、情绪、社交、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健康。根据《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可见市场潜力巨大。
2. 国家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国务院在2016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应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服务,促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发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探索推进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等发展。
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体育医疗康复产业。制定健康医疗旅游行业标准、规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健康医疗旅游目的地。”健康产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未来20年,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期。
3. 健康与旅游加速融合,为康养小镇的发展奠定基础世界医疗旅游协会报告称全球医疗旅游产业未来年增速有望保持15%-25%的高增长率,2017年的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7000亿美元。而国际传统旅游产业的增长率近几年一种保持在3%-5%之间。数据统计显示,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旅游消费者整体上比普通游客多花费130%,收入效应远远大于传统的旅游产业及医疗产业。
(七)特色小镇的PPP合作模式将呈上升趋势
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关键,因此合适的融资模式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将至关重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在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已逐步广泛运用,未来将呈现上升趋势。PPP模式的利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减轻财政压力,开拓融资渠道
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为基本特征的PPP融资模式,能够有效地综合使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弥补特色小镇资金缺口,丰富资金来源。由于 PPP 模式下,特色小镇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以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融资的,因此不会增加政府部门的负债。
同时,未来通过小镇进入成熟阶段后产生的稳定现金流收入,可以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融资进一步支持小镇的发展。当然,初期对于产业的规划同样非常重要,政府部门通过参股 PPP 项目公司,在规划阶段也拥有相当的话语权。
2. 降低和分散风险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采用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相应的合约,对投资、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责任进行明确界定。在特色小镇建设的初期,政府可以承担较多的项目风险,而社会资本则参与风险的管控。当特色小镇的项目完工,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的经营,承担相应风险。这样政府和社会资本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管控相应风险,降低和分散风险,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的效率。
3. 有利的政策导向
政府为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多方面落实相关政策,提供优惠条件,包括从多方面,解决好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问题。包括土地、税收、银行信贷支持以及财政政策方面等。
4. 实现投资回报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特色小镇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政府公益性项目,是一个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定位准确、运作科学、机制合理的特色小镇,未来产生的价值,可以满足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要求。同时,对政府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