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商铺被剪断的地锁(图源:大风新闻)
2月3日,山西大同古城一网友发视频称,因店铺未按要求开灯,被多名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将灯打开,还用锁把门重新锁住,导致其无法正常营业。
一段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夜晚一店铺门外站着多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其中有几名消防员正蹲在门口使用工具撬门,随着一声物体被剪断的响声,店铺门应声被打开,几名消防员走到一边,另有7人先后进入店铺内,将店内灯光打开后离开,最后由两名身穿荧光绿制服外套的工作人员使用U型锁将店门锁上。2月4日,当事人岳先生表示,此事目前还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大同市平城区委办工作人员表示,已关注到此事,确实不合适,正在处理。
前有“提灯定损”,后有“撬锁开灯”,两者的区别是,前者纯属个体作妖,而后者则带有一定的官方色彩。相关人员未经允许破门进店,还用锁把门再锁住影响商家正常经营,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比如损坏他人私有财产等。此事,相关人员不把商户正当权益当回事,也不把“法治”放在眼里,让我们看到了权力的任性。由此,再来审视当地政府公职人员回应的 “不合适”三个字,就显得有些避重就轻了。
对于要求店铺开灯一事,据大同日报消息,春节期间,当地政府倡议大同古城内沿街商户尽量延长营业时间,夜间开启店铺灯光,让城市的夜晚更加璀璨绚丽。额外的电费,政府将予以补贴。相关街道也确实发过同样内容的通知。
当地为了在春节期间给游客更好的体验,而发出商户亮灯的倡议,初衷当然是好的,还承诺了电费补贴,也考虑到了商户的切实利益。但好政策最重要的是要执行好,实操中不能异化变味。更关键的是,既然是倡议,就要有倡议的样子,要有基本的边界感,尊重商户的自主选择权,在好商好量中实现双向奔赴。
可现实中,仍然发生了 “撬锁开灯”这样的事,好好的倡议,沦为了一刀切的强制。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到底是谁在死板机械地落实相关倡议,让倡议结出了恶果,把好经给念歪了。当地宣传称,商户配合率达到97%,我们还想知道,这里究竟有多少是自愿的,又有多少是被强迫的?
此事的当事人岳先生,还透露一个重要信息。他表示,年前,当地街道的广告牌子,在没得到通知的情况下,被相关部门用吊车连夜拆除。他自己的广告灯箱就投入2万多元,才换了半年左右。现在我们还无法确定这一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但既然当地已介入调查处理“撬锁开灯”一事,不妨也来一次“回头看”,把“广告牌被强制拆除”的事,也调查一下。若真有问题,当一并依法依规处理。
蛇年春晚上有一个小品叫《花架子》,直击的是某些基层工作中层层加码、摆花架子、不做实事的现象。谁能想到,春晚小品这么快就照进现实了,小品中的“要求商户玻璃每天一擦”“连夜刷墙换招牌”,和现实中“要求商户必须整夜开灯”,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脱离实际,为难群众,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而“撬锁开灯”,不过是形式主义的“衍生物”,是搞“花架子”的乱作为。这些所暴露的,也都是“唯上不唯实”的病态逻辑和畸形政绩观。但凡社会方方面面的监督能够切实有效,都不会让“连夜刷墙换招牌”“撬锁开灯”这种事有生存的土壤。好经是怎么念歪的?好经就是这样被念歪的。
广大游客不会因为古城的灯少亮几盏,就对古城失去兴趣,以及影响自己的旅游体验,反而会被“撬锁开灯”式的霸道行径给吓跑。因为当地今天会这样粗暴无礼对待商户,谁能保证明天不会同样粗暴无礼对待游客?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和服务水平的好与坏,往往体现在细微之处,连一个普通商户的正当权益都不尊重和保护,还谈什么一流营商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