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鼓槌落下,激昂的鼓点响起,浑厚的鼓声和清脆的锣声交织一起,时而铿锵豪迈,时而急促绵长……
仲秋时节,山乡原野间涌动着丰收的喜悦。在蒲县黑龙关镇化乐村,村民们在茶余饭后自发汇聚在一起,敲响了气势如虹的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队、文艺汇演队、手艺爱好队是我们化乐村独具特色的三支文化服务队。”化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冬冬介绍,化乐村依托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启动了“触摸历史·文化赋能”志愿服务项目,以“服务百姓、奉献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为宗旨,充分发挥传承历史、文化兴村的作用,演绎了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和美画卷。
一起一落
传承千年文化
化乐村历史悠久,有1300余年的历史,在清朝时期是蒲县四大镇之一,在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化乐村实施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了沃土。化乐村的锣鼓、舞龙、乐器、手工艺品都有历史传承,尤其是威风锣鼓的知名度最高,不仅每年参演东岳文化旅游节的演出,在乡镇乃至全县各项文艺汇演中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
“我们化乐村的锣鼓有传承,《五点子》《西江月》等曲牌耳熟能详,村里无论是妇孺老幼,拿起鼓槌就能敲。”志愿者李保平说,敲锣鼓这项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形成了化乐锣鼓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威风锣鼓队是化乐村三支文化服务队里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有一百多名队员。有活动时,大家踊跃报名,外出参演,助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平日里,大家自发汇集,敲锣打鼓,丰富精神生活。
村民张记英加入锣鼓队后,无论是外出演出还是在村里自娱自乐,每次都积极参与,她说:“茶余饭后也没事儿,打牌伤身体,有时还拌嘴,敲锣鼓这项文化活动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
62岁的村民朱三喜敲了几十年锣鼓,特别喜欢这项活动。他说:“农忙之余敲一敲锣鼓,身上舒坦,心里也得劲。”
化乐村的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后,文化服务队决定在排练上下功夫,打造出水平更高、状态更好的锣鼓队,把化乐锣鼓发展成乡村文化产业,通过外出演出,实现“富脑袋”又“富口袋”,为村民开拓一条增收的新渠道。
村民张丽琴今年参加了20多次外出演出,每次能够收入100元左右。她说:“化乐锣鼓的牌子打出去后,演出越来越多,给我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一曲一舞
演绎多彩生活
灵动的步伐,精致的“龙”在空中翻腾、盘旋……午后时分,化乐村文艺汇演队的队员们聚集在村里的戏台前,开始了舞龙训练。
村干部屈灵芳介绍:“舞龙也是我们村的传统文化项目。从舞龙到广场舞、唱红歌,再到二人转、‘三句半’、小品,我们这支文艺汇演队多才多艺,活力十足。”
每年农历正月廿九是化乐村传统的“柴草会”庙会。庙会期间,四面八方的群众汇聚一堂,热闹非凡,不仅看琳琅满目的商品,品各式各样的美食,还能欣赏到化乐村形式多样的文化表演。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化乐村文化服务队组织了文艺演出,志愿者们积极参与,编排出18个不同形式、风格各异的文艺节目,以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展现了新时代下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面貌,为现场上千名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让大家领略到乡村文化的别样精彩。
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推动了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在化乐村的普及和深化。如今,主动加入文艺汇演队的村民越来越多,72岁的村民杨兰女说:“以前,吃过晚饭就是干坐着,挺没意思。后来加入文化服务队,和大家一起跳广场舞,看大家编排节目,生活也丰富了,心情也好了。”
化乐村到村任职大学生苏强强说:“一场场惠民演出,多层次、多维度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一编一剪
寄托美好愿景
剪纸、绣球、柳编、香包、花馍……在化乐村,活跃着一支手艺爱好队。村里的手艺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用一编一剪传承传统文化,寄托美好愿景。
“这些手艺,是我们化乐村人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屈灵芳说,这些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实实在在为大家带来了收益。
手艺爱好者席艳丽心灵手巧,制作的香包广受好评,不仅每次在庙会期间售卖许多,平时还通过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成为一项稳定的收入;手艺爱好者李记芳是剪纸、蒸花馍的一把好手,她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把爱好做成了增收致富的个人事业。
如今,化乐村的文化品牌越叫越响亮,不仅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助力。加入三支文化服务队的志愿者越来越多,已经发展到180余人的规模。
马冬冬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项目知名度,通过品牌建设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推动文化事业长远发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