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农科院和山阴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的指导之下,我们合作社种植的‘春麦16’的冬小麦取得了丰收。亩产达到700斤,创了历史新高。”8月27日,山阴县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负责人陈永和捧着晾晒好的黄澄澄的麦粒乐得合不拢嘴。
“有了科技的助力,我今年收获的冬小麦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均好于预期,这更让我坚定了扩大种植规模的信心和决心。”朔城区北旺庄街道办事处油坊头村冬小麦种植户马现秋谈起冬小麦的种植,滔滔不绝地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近年来,朔州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种植结构,积极探索冬小麦种植技术,通过良种良法良技配套,填补冬闲田“档期”,为农业丰收“锦上添花”,确保全市粮食作物稳产增产。
据山阴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艺师杨风荣介绍,今年山阴冬小麦种植再次取得丰收,种植的品种为“春麦16”冬小麦,采用的是黑膜全膜膜下滴灌覆盖技术,从播种到收获共浇了5次水。通过测产,亩产量达到700斤,比去年亩产606斤高出94斤。冬小麦收割完毕之后,对土地进行翻耕后种植了青贮玉米,通过夏收、夏种,山阴实现了一年两茬种植。
朔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少卿则表示,明年将在贾庄乡的薛家店村推广冬小麦试验田,通过开展“冬小麦+夏玉米”以及“冬小麦+甜糯玉米”的试验示范,以实现冬小麦和玉米两种作物的一年两熟,努力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据山西省农科院相关专家介绍,我省春旱情况较为常见,降雨多集中在后半年,土壤墒情在冬季较好。但晋北地区冬季气温偏低,播种冬小麦后,需用改良后的地膜加以覆盖,这样土壤墒情就可以得到较好保持,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冬水春用,也避免了春旱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为一年种植两茬农作物争取了时间。冬小麦在朔州市朔城区和山阴县的种植成功,不仅让朔州的农田实现了“一年两作”的种植模式,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