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晋城市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坚持学中干、干中学,积极转变作风、提升能力,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把光机电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手,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能力提升
干部和事业同频共振
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摆在晋城市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怎么转,转向何方?需要方向引领和干部共识。
从万名干部出太行“五个一批”,到专家讲座、专题培训、专业学习每月一期干部素质提升“三专行动”,让广大党员干部的眼界走出太行山、瞄准光机电。
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抢抓转型机遇,发挥产业基础、人才、要素优势,把发展光机电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作为推进制造业振兴的主攻方向。
“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扭住项目干”,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积极推进高效审批服务升级版,以打造“极限”办事效率为目标,着力在审批流程上做“减法”,在服务模式上做“加法”,努力将项目手续办理时间缩减到最短,将全代办服务提升到最优。
山西华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晋城市重点引进的视觉系统领域头部企业,2023年11月正式投产以来,订单不断,已经排到今年7月;进入5月,随着新能源智能车载液晶模组生产线试产,年产能预计达到200万套。“今年要上第三条生产线,还得再招人。”公司工程总监杨盼介绍。
答好转型必答题,干部能力提升是关键。市委把干部能力提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注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开展上派、下沉、外联、内引、援企实践锻炼“五大行动”,派出2批150名市管干部到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选派66名年轻干部实践锻炼,其中有针对性选派7名干部到开发区、招商引资等吃劲岗位锻炼,让年轻干部走出机关、走进实践,换思路、砺才干,参与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推动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转变作风
聚焦转型攻坚克难
走在金匠工业园区,厂房鳞次栉比,在建项目热火朝天。园区内山西英特丽公司,是一家以研发制造通信电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封装电路板控制模块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去年成为比亚迪集团的供货商。“在这里落地,主要是看中了服务和环境。”公司负责人辛钱俊坦言,“园区根据我们的个性化需求,修改标准厂房的设计和施工方案,短短一个月就达到了入驻条件。”
为加快建设光机电产业的集聚城市,晋城市先后出台完善金融服务、要素保障、人才支撑等8方面政策体系,开发区干部没了“官老爷”作风,变成了“店小二”,为引进企业和人才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出台《重点项目包联工作制度》及包联清单、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多措并举帮企业融资、干部入企帮助解决经营困难、聚焦要害环节形成“1+9”服务机制、“制度留才”创优人才生态……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全力推动光机电产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
近年来,晋城市搭建了优化营商环境、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27个重大干事平台,让干部在不同领域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并且每年选择一个工作突出的县区召开现场会,“谁干得好看谁”;深入考察、精准考核,在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前提,“谁排在前用谁”;每年拿出5000万元,奖励工作突出的地区和部门,“谁成效突出奖补谁”。
规则决定行为。体制机制的转变,极大激发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走进凤城康养示范区,站在龙马湖上的一座七孔桥上四下眺望,水榭亭廊等景观尽收眼底。多年来,通过就地植绿和粉碎回填,晋城市积极治理煤矸石污染、恢复植被,利用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规划打造20平方公里的康养示范区,直接带动周边21个乡村的文旅康养产业发展。
“依托生态、人文、旅游等资源,我们建设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全力打造一批优质文旅康养项目。同时,依托晋城市13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带动作用,整合优质资源、坚持错位发展,加强标准化建设、智慧化改造。”市文旅局局长王东胜介绍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凤城康养示范区为核心,坚持晋城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要素保障、全龄化康养、全媒体宣传,着力构建“一核、两环、两带、十片”的发展格局,形成了“示范区+大景区+百村百院+旅游路网”的康养产品供给体系,探索完善了文化润养、旅居度假、森林康养等“8种康养模式”,推动文旅康养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提高了晋城文旅康养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截至目前,已建成洞头村、苏庄村、沟北村、押水村、丈河村、浙水村、松庙村、杏则村等一大批康养特色村;稳步推进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七彩太行·云上太行冰雪运动休闲度假小镇等项目建设,为打造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厚植沃土。
以学促干
真抓实干促进发展
学为干之基,干为学之用。干事担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晋城市广大党员干部锚定实干担当促进发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的根本任务,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2024年初,在一场各大短视频平台悄然爆火的“农业大摸底”风潮下,游弋在太行山深处的三文鱼也火了起来。
曾经餐桌上的高级食材,在晋城人的家门口活蹦乱跳。
沁水县郑庄镇张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郭和强说:“发展三文鱼养殖,和我们村的自然禀赋有关,村子背靠着沁河,还有着80亩的滩涂地,做足水文章,带动农民致富的空间很大。得知我们的需求,市县农业部门帮助我们邀请专家到村里实地考察,专家给我们的建议就是养殖三文鱼。”
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晋城市的三文鱼已经端上了北京、上海、太原、南京、郑州等城市消费者的餐桌。
三文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胡进富说:“虽然我们的自然条件具备三文鱼养殖的可能,但真正干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这个过程中,各级干部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找专家、协调技术员,还给扶持政策,解决资金缺口,能帮什么就帮什么。”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根本遵循,项目是有力抓手。
近年来,晋城市聘请专业机构、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项资金,打破区域、流域、领域界限,谋划实施总投资超千亿元的880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
为破解土地难题,促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晋城市先行先试,实践推广农村“四块地”改革,打通土地流通渠道,将零散土地资源有效转化为规模运营资本,极大激活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市场动能,使“土疙瘩”变身“金饭碗”。
如今的大阳古镇,气势恢宏的门楼,四周小桥流水、芳草茵茵、绿色环绕,让人很难与多年前的残破荒芜的凋敝老宅联系起来。
“在大阳镇开发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两大难题亟需解决,一方面景区范围内有6个村因资源分散无法整合利用,导致收益微薄;另一方面,大量古宅民居由于没有统一标准,导致无法有效盘活,很多闲置的集体土地躺在那里‘睡大觉’。”泽州县大阳镇二级主任科员李广红说,景区要建设、古镇要发展,盘活土地势在必行。
随着泽州县成为全国33个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县,为大阳镇带来发展机遇,也让李广红欣喜不已。对古镇宅基地统一测量、逐一细致登记造册,查阅大量相关土地政策,不大的古镇走街串巷到处是他的身影,档案资料堆积如山,如今已改造成为一个小档案馆留在古镇,成为古镇发展的见证。“一分街等7个村共流转农民房屋875户、临街商铺209户共537间、闲置建设用地3.8万余平方米、承包地11526亩,并统一租赁给大阳古镇旅游开发公司等4家公司,每年可实现集体增收175.6万元”。说到成绩,李广红如数家珍。
如今,土地盘活后的古镇,以文旅康养产业为特色,成功打造了集观光、演艺、餐饮、住宿、文创、购物等业态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随着转型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一大批敢闯敢试的“狮子型”干部和脚踏实地的“老黄牛型”干部,不断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描绘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美好未来。(李广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