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晋源区人社局及晋源街道工作人员走进太山综合服务中心参观“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山西特展”,感受艺术魅力。张昊宇 摄
宋徽宗笔下的花鸟似乎要从纸上跃上枝头,黄公望的山水依然在富春江畔蜿蜒流淌,明清之交的那些文人精心营造的“桃花源”对今天的我们依旧充满吸引力……自“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山西特展”7月10日在太山景区综合服务中心向公众开放以来,市民观展热情高涨,持续升温,不少人甚至二刷、三刷,不少外地来的游客也因为这个展览被太原“圈粉”。大家仿佛进入一条回响千年的中华文明隧道,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律动中,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欣赏美领略千年气韵
丹青穿越时空,一展阅尽千年。
每个亲临展览现场的人,第一反应几乎都是震撼。“全是中外文博机构精品,太难得了,肯定要来开开眼界。”市民肖艳青说,前几天在网上刚刷到开展的消息,就迫不及待来观展了。“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样的展览,让我很惊讶,也很自豪。”家住晋源区的小学教师武嘉仁感慨道。
“你们看,这幅《风竹》是不是比刚才看的那幅明代的《风竹图》更飘逸洒脱?”“太美了!”4位太原老年开放大学绘画班的学员正在欣赏一幅画,大家仔细品味着其中的妙处,其中一位把老花镜戴上又摘下,摘下又戴上,从远处、近处仔细观赏,口中不时发出“啧啧”声,并对着画作向同伴提了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老刘,你说咱们啥时候能画出这样的画来?”
展厅内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放大了两倍的《千里江山图》高清巨幅灯光特效图。借助数字技术,文物重现光彩,可以使观众看清每一处微观的笔墨细节。7月13日,40岁的李荣成带着父母、妻子和儿子专程从大同赶来观展,一家五口被气势磅礴的《千里江山图》所震撼,画上碧波万顷、浩浩渺渺、横无际涯,甚是壮观的景象让他们看不够,“结合语音讲解,我们对这幅画有了基本的了解,孩子说回家后还要找些王希孟的资料看一看。”
超长的展线,2000余幅历代名画的体量,注定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对观众来说,在体力和知识储备上,都是挑战,想真正看完、看懂“大系”展,并不容易。
观展的队伍里,二刷、三刷者不少。他们有的凑近画作细细观察,有的围在画作下听其中的故事,更有甚者凝视画作许久,犹如置身画中。“大开眼界”“家门口一定要看的展览”“一场穿越时空的震撼之旅”……现场观众的褒奖不绝于耳,涌动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研讨美触摸浩瀚典籍
何庆红是一位来自河南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带着对艺术的热爱,专程前来一睹“大系”风采。一幅《八骏图》令她驻足最久、思考最深。“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风穿过古柳的声音,感受到马儿轻盈的呼吸。”何庆红感慨道,“郎世宁的《八骏图》是东西方艺术理念的桥梁,西洋画法的透视与光影巧妙融入中国传统笔墨之中,既保留了国画的韵味,又赋予了新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艺术的无限可能和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这样的画展是美育教育的活教材,她决心将此行的所见所学带回课堂,通过解析《八骏图》等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艺术背后的文化故事。
在“表里山河晋善晋美”展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教授王一帆带领大家欣赏王翚的《太行山色图》。“这幅画作要像欣赏交响乐一样,有序曲、高潮、尾声,感受画作的律动。”王教授说道。开端是烟波浩渺的汾河,大部的留白运用了“以无为有”的传统技法,可以想象给人静谧又开阔的感受;中段是高潮,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巍巍太行的雄伟,对大自然的敬畏油然而生;最后的尾声,是一户乡村人家,以一种安宁和谐的状态结束了这幅画作。
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郭秋英说:“我很少能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展览,有时候我们也组织师生去故宫看晒图,机会很少,这次非常难得,让我们山西搞传统绘画的老师和学生有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同的人在展览中会发现不一样的隐藏亮点,与古画产生专属的共鸣。
画虽然是静止的,但里面的人物都是鲜活生动的。在欣赏过程中,总有人会忍不住给人物配上有趣的台词,感觉自己潜藏在灵魂中的戏精潜质被挖掘了出来。白静云说:“我发现古代人和我有很多相似的气质,比如都酷爱在闲暇时‘躺平’,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野外,只要有一块空地,就有‘躺’的余地。不信你去看《消夏图》《秋舸清啸图》《松荫闲憩图》。”所以这是一场适合所有人去看的展览。
感受美共享艺术馨香
趁着暑假,在吉林上大学的吉舒晨约了两个同学一起看展。“能够在一个展览中一次性看到这么多国宝级绘画精品,是无比震撼的,看得十分过瘾。画作清晰度大幅度提升,让我们能够更加容易捕捉到画作中的微小细节。这其中让我驻足最久的是《清明上河图》,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栩栩如生。”
在《昭陵六骏图》画作前,太原五中学生刘梓涵若有所悟,并饶有兴趣地向一起观展的妈妈介绍起了“六骏”:“这六匹马分别叫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特勒骠、青雅、什伐赤,是唐太宗李世民骑过的六匹战马,和咱们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过的昭陵六骏石像如出一辙……”孩子能将知识延伸,并有对美的感受,让刘梓涵的妈妈感觉带孩子“来对了”。
展厅里,家长、老师带着孩子们穿梭于“画林”之中,从张择端到赵孟頫,从花鸟画到山水画,观之不足、赏之不尽。“这个人是谁”“字写得真好”“这张画我见过”……有的孩子问题不断,“逼”得家长眉头紧锁;有的孩子成了家长的“老师”,在名作前将自己了解的故事娓娓道来;还有的学生席地而坐,现场围绕名作展开临摹。
艺术的萌芽就在转瞬之间,千年的对望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展品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一颗颗艺术的种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些画中人或景,经由艺术获得永恒的生命,历千年之变依然鲜活如新。也许将来的某天,你会走进博物馆寻访真迹,进一步探索水墨丹青赓续千年背后的密码;你会走进石窟,看寺观壁画,在灵动飘逸的彩塑中寻找画中人的真实形象。
丹青不老,回响千年。